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淩家一行人上黃山的第六天午後,鬆穀草堂的老道長為淩家子弟開講《易經》,老道長講了《易經》的曆史,又為我們講了道家宗旨“無為不爭”的真正意思。
黃山上秋高氣爽,午後無雲霧,偶爾傳來風吹過鬆樹發出的“呼呼”聲,伴隨遠處隱約的古琴聲。尛說Φ紋網
老道長繼續為我們講課。
老道長說:
現在被人們稱為《易經》的書是指《周易》。
原本的《易經》包括夏朝的《連山(易)》、商朝的《歸藏(易)》、西周的《周易》三部易書;現在《連山》、《歸藏》已經失傳,僅餘《周易》存世,人們就直接稱《周易》為《易經》。
《易經》被稱為“群經之祖”、“萬法之源”,是中國先秦百家哲學觀點的思想依據,也是唯一一部被儒、釋、道三教都奉為經典的古籍。
道教的始祖叫老子,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哲學家,他寫了一本書叫《道德經》,這本書的基本理念就是《周易》的“陰陽”思想;老子的《道德經》與孔子的《十翼》都是對《周易》的解讀。
道教的標誌是“太極八卦圖”,也是來源於《周易》。
太極八卦圖,是一個圓內有兩條大小相等、緊密相依的陰陽魚;陰魚黑色,陽魚白色;陰魚的頭部有個陽眼,陽魚的頭部有個陰眼;表示同一世間的萬物,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合,相互轉化,互相滲透,既矛盾又對立,既相生又相克。
老道長說話時,仰起頭看著天空,聲音洪亮、抑揚頓挫、熱情洋溢、兩眼放光,但是低頭一看,我們這些聽眾,搔首弄姿、不明所以。
老道長一時沉默。
我看此情形,立即舉手。
老道長對我微笑,示意我可以發問。
我站起來問道:請問道長,佛教的因果論與道教的因果論有什麼區彆?
老道長聽後點頭頷首,捋著他那長長的白胡子說:
為導人向善,佛教和道教都有因果論,但是在能否逆轉這個問題上出現了分歧。
佛教說人有六道輪回、因果報應。
佛是這樣說“因果”的: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
佛教教人這樣察看因果: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佛教的“因果論”說因果不可逆轉,善惡到頭終有報、因果業報自作自受。
佛教的“因果論”僅指身陷六道中的有情眾生,強調身在其中的個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