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因果論”就是“承負”之說,“承負”也是道教的立教基礎。
“承負”是什麼意思呢?
“承負”來源於《易經》的《解》卦,《解》卦:“六三,負且乘,致寇至。”
意思是說,人背著包騎在馬上,引來了強盜。
道教的“承負”論,承指今人要承受先人做下的善惡果報;負指後人會受到今人善惡的影響,上下五代,相承相負。
道教的“承負”論有彆於佛教,是認為人可以實現對因果的逆轉。
道教認為通過各種方術、法術,乃至於風水、堪輿的布局,可以達到扭轉因果的目的。
道教的“承負”論針對的是大自然中的一切有情和無情眾生,這一點也有彆於佛教。
老道長說到這裡,停下來,看看我們,年長的淩家子弟似懂非懂,年幼的淩家子弟,一臉的不懂。
老道長想了想後說:我舉個例子吧!
有一個人走在街上,莫名其妙被另一個素未謀麵的人狂罵。
用佛教的“因果論”解釋這個人為什麼會被罵,會說這個被罵的人,曾在前世罵過對方,以致對方今世會罵他。
如果被罵的人,息事寧人,則前事恩怨一筆勾消;如果被罵的人回罵過去,又開啟了下一次被罵的因緣。這就是因果循環。
當然啦,罵人的那個人,雖說是了結前事,但也為自己種下了一個惡果,將來他又會受到這個惡果的反噬。
用同一個例子,套用道教的“承負”論,則是不同的意味。
首先,當街罵人的那個人,自己會受到惡果反噬;
其次,罵人者上至祖先親人,下至子孫後代,都會因此惡行受到不良的影響。
這就是道教的“承負”論:一人曾經作惡,後代皆受報應。
而道教與佛教的不同之處在於,佛教比較認命,而道教認為通過努力,結局改變。
就上邊的例子,佛教隻能眼睜睜看著被罵的事情發生,而道教會通過占卦提前預測到當天出門不利,作出避讓的決策,從而達到扭轉被罵的結局。
道教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非旦古不變,而是互相轉化。
淩家子弟們聽了,紛紛發出“哦!哦!”的聲音,作出恍然大悟的模樣。
老道長看到我們都明白了,很是高興!
老道長喝了一口小道士遞過來的茶水,繼續說:無論佛教還是道教,無論因果論還是承負論,都是勸人勤奮修行,日常起心動念、一舉一止,不能任意妄為,要心存敬畏。
黃山老道長在淩家弟子的心田裡,播種了一粒敬畏天地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