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人文地理(2 / 2)

津門火車站,始建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正式通車運營,至1955年,已有69年的曆史。

津門站初站址建於“旺道莊”。

清光緒十八年,車站移址至海河畔“老龍頭”處,因而改名為“老龍頭火車站”。1949年後改名津門站。

1950年,津門站進行了新中華成立後的首次擴建。

哥特式的老站房,站房有煙囪,售票、候車分彆在一層和二層。有兩個站台、一座天橋、四股車道,其中有一條是煤球廠的專用線。

老爺子歎息的說:“當年我就是從這裡把你,二爺三爺,送走的。”

“這一彆多年,不知道今生還有沒有相聚的時候。”

老爺子正在傷感時,有一個身穿西裝,帶著眼鏡的中年男子小跑過來。

“老爺,您跟夫人,歇歇。”

說完他的兩個隨從,把李子航一家的行李都接了過去。

老爺子上下打量了那人一眼後說。“守鄯,沒想到一彆多年。你還是沒變。你爹還好嗎?”

(守鄯)建國前。李家,津門生意負責人的兒子。也是李家的老仆人。祖上3代人都是跟著李家混飯吃。

“回,老主子的話。我爹這兩年身體不太行了。腿腳也不方便了。”

“要不然這趟來接您的活。也輪不到我。就這,我爹還吵著要過來。”

“你爹不比我大幾歲吧。怎麼不到70歲的人身體就垮了?”

“老主子,您看這也不是說話的地。請您移步。酒席都給您和老夫人備好了。”

“您看,要不咱們先去酒樓。邊吃邊聊。”

“我爹還有一群叔叔伯伯。都再酒樓裡候著呢。”

守鄯說話的態度,拉的非常低。低聲細語的請示老爺子去酒樓吃飯。

老爺子:“得嘞,走著吧。”

出了站口,早已準備好的轎車停在了老爺子的麵前。隨後一家子人坐上車後。車子啟動出發去酒樓。

車子行駛在津門郊區的馬路,一路的風景也讓李子航開了眼。越到市區越繁華。

這個年代的鄉下郊區,好像都一個樣。大片的農田,低矮的房屋,萬年不變身穿打滿補丁衣服的農民。一個個滿臉菜色。

他們的日子過得比較艱苦。但相比以前。那日子好的不是一點半點。最起碼不用再受欺負了。不用再擔心人身安全了,也沒有小鬼子,和二狗子欺負他們了。

至少有了自己的土地,自己能當家做主。生活有了希望。

越靠市中心,西式建築越多。津門因為曆史原因,作為一個萬國租界。各種西式建築更是百花開放。

街上來往的行人,自行車,汽車、電車、公交車。讓整個城市顯得生動起來。

車子停在,順德大飯店門口。純西式的門樓建築。仍保留著日不落,古典建築的風格。和歐洲中世紀的田園鄉間建築的特點。

酒樓內也是19世紀末,純西式裝修風格。

這個時期能在順德大飯莊消費的。都是非富即貴。普通人根本進不來。

酒店內迎賓,侍從。對於李子航這個拿著照相機四處亂拍的小孩,非但沒有製止,還為他介紹起酒店的曆史。

“早期的順德是一座富有西歐鄉土氣息的三層樓房,為當時津門洋式建築的佼佼者,也成為了當時最為豪華的飯店。1924年,在此基礎上又擴建了一座約2500平方米的四層大樓。酒店也是引進西式管理方式。”

“酒店內在1888年就引進了最早的發電機。酒店內電話,吊燈,電梯。都是現今最先進設施。”

“住過酒店的名人更是數不勝數。末代皇帝,皇後,少帥等人都在此長住過。趙四小姐,和美玲夫人彈過的鋼琴,現在還放在大廳裡。袁大頭,徐時昌先生,中山先生,和蘭芳先生都曾入住過酒店。”

“酒店古往今來,迎接過多位外國著名友人入住。”

李子航聽到這些,想著到此一遊的心態。給爺爺奶奶在大廳鋼琴旁拍了照。

還讓侍從用相機給他一家三口留了影。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