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山君聽完也有些頭痛,再詳細問了幾句,就發現雙方的爭執已經有兩天了,之前甚至還涉及到了鍛台工具的區彆上。
隨著劉山君這麼一問,分為兩派的工匠便又爭吵了起來。
“月牙台才是最精深的技術,要讓槍管內外渾圓,就得靠這月牙台練出技術,這才是正途!”
一個年近五十的工匠大聲說著,言辭間充滿了“威嚴”,仿佛不容對方反駁一般。
可是緊接著,另一個年紀相仿的工匠卻出聲說道:“可是將士們等著燧發鳥銃殺韃子,咱們可沒有時間再去練上三十年,所以簡單易上手的雲溝台才最合適!”
劉山君眉頭緊鎖,兩邊工匠的說法自己也聽得仔細,一邊是傳統的拚接法,劉山君記得《天工開物》的記述就是如此:以幾根熟鐵條鍛打出一根短管,再以兩三根短管焊打為一根長管。這條路線的優點是可以造長槍管,而且分段槍管冷卻相對均勻,堅實程度有一定保證。但缺點也很明顯,槍管的質量由分段的焊接決定,而這焊接手藝全靠經驗,沒個十年以上的積澱,可出不來合格產品,這是所謂的精工路線。
而另一邊是與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上說的鳥槍造法相近,也就是以雙層熟鐵板直接卷合。這個技術的優點是槍管不必焊接,但缺點是造不了長槍管,而且整管鍛造時的冷卻不夠均勻。造成管身前後質地有差彆,冷卻差異太大的話,也很容易炸膛。
原本劉山君以為大規模打造燧發鳥銃的難點,應該是在鑽槍管上,以及火繩改燧發上。可現在兩邊工匠這麼一爭,連造槍管都成了難題,劉山君也不得不長歎一聲。
此時的劉山君無比懷念後世強大的軍工能力,懷念著萬噸軍艦如同下餃子,先進步槍更是以十萬計數生產的壯觀景象!
於是劉山君在與馬一川商議了一會兒之後,便定下了新的方案。
劉山君的方案是不讓兩派工匠分頭打造銃管,而是圍著一套工具攜手合作。而這套工具也很暴力,劉山君親自畫了一個草圖,就是用硬木製成一種旋轉提取架,繼而在這個木架子的基礎上,改造成人力鍛錘。
用幾百斤生鐵當鍛錘,以人力推杆借助齒輪提升鍛錘,由此來整體鍛打槍管。這樣作的好處就是避免了槍管的冷卻不均,同時為後麵直接轉用水力鍛錘打下技術基礎。
“隻可惜北村周邊沒有水流大、流量足的河流,否則就可以直接上馬水力鍛床了!”
此時馬一川和一眾工匠看著圖紙,聽著劉山君的詳細講解,心中都掀起了驚濤駭浪。
眾人不明白劉山君分明是一個帶兵的百戶官,為何會精通如此巧妙的機械構造?
隨後在劉山君的安排下,眾人開始忙碌起來,馬一川分出一部分工匠用幾天時間來改造這套人力鍛錘,包括熔煉生鐵鍛錘,給傳動齒輪加上鐵皮,提升傳動效率,以及調整和加固架子。
而具體的槍管鍛造技術,乃至鍛台,都用了雙層卷筒技術,外加中間有一個凹槽的平直鍛台。槍管在凹槽內翻卷鍛打,可以直接成型,如此不但用工簡單,而且還可以保證銃管的材質均勻。
不過當眾人真正開始按照圖紙忙碌起來,並且劉山君還給眾人製定了一個“燧發鳥銃製造工藝流程”的規矩後,眾人心中的疑惑更盛,馬一川甚至還詢問道:“大人是從哪學來的這辦法的?小人估計這套辦法的效率和工藝都是上乘,就算京師也是見不到的。”
劉山君的這套辦法,不僅將鍛打和卷滾分開了,而且還是連續不斷的作業。比如鋼骨需要冷卻的話,就換一根繼續,不需要像之前那樣停下來。而銃管鍛到冷下來的時候,就回爐加熱,繼續鍛打另一根。總之有爐工分班推動人力鍛錘,整個的製造過程根本不需要停下來。
劉山君則隻是笑著搪塞了過去,一開始自己還擔心這些辦法不實用,現在好了,既然馬一川等工匠認可,那就說明自己弄出來的工藝辦法可行。
“有了大人的這套人力鍛錘,大批量打造燧發鳥銃還真不是什麼難事!”
馬一川心中如是說,隨即便被圖紙上的燧發鳥銃吸引了過去,帶著手下人忙碌起來,直接將劉山君晾在了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