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創造力是無限的。
劉山君在給眾人定下“路線”之後,火器工坊的工匠們便開始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劉山君提供的技術層麵上,開始加以改良和創新。
比如兩個工匠就發揮才智,在第一層銃管卷好之後,裹上一層鐵絲再多鍛一次,然後再卷第二層。這樣一來雖然工藝上麻煩了一些,但是卻讓銃管的質量上了一個台階,劉山君很聽聞後也很是吃驚,這可是後世清代用來鑄炮的工藝啊!
於是劉山君當即下令賞給那兩個工匠每人五兩銀錢,不但要在工坊內推行這個技術,順便還可以給未來用鋼絲纏徑造炮的技術打下基礎。
主事馬一川帶著一眾工匠忙碌了一陣子,轉眼到了六月十七日,火銃區已經造好了兩百多根銃管,劉山君檢驗之後,全都是精良上品,而且一眾工匠還在源源不斷的製造銃管。
按照這個速度,劉山君估算了一下,火銃區一個月至少可以生產三百杆燧發鳥銃,這個產量已經足以讓劉山君心滿意足了!
同時,火藥區也招募了不少人手,按照這些天訓練的成果,其中二十人作為工匠,八十人作為夥計,分為原料製作、初篩、配比等環節,目前正在緊鑼密鼓的訓練、籌備中。
隨後馬一川找來詢問道:“大人,現在銃管已經鑄造好這麼多了,咱們什麼時候開始鑽銃管啊?”
雖然燧發鳥銃的銃管做好了,但是還需要再進行鑽磨,於是劉山君再次來到火器工坊內,火銃區各處打鐵聲、呼喝聲和推鍛錘杆的吆喝聲響成一片,熱鬨非凡。
劉山君笑著對馬一川說道:“這些天你在工坊內忙著鑄造鳥銃銃管,我也沒有閒著,我在北村外的小河上遊鑄修建了一座水壩,還造了一架水車!”
“額?”
馬一川不知道劉山君做這些乾什麼,一臉茫然的看過去,卻被劉山君拉著去了北村外麵。
在北村外,一條小河從東向西流淌著,小河並不大,成人趟水就能過去,不過水流卻很充足,源源不斷的從村外流過。
這幾天,劉山君帶著村正秦雨等村民,在上遊修建了一座不算大的水壩,將小河的水流積蓄起來,然後在河麵上建了一座水車。
此時馬一川看著那架水車微微皺眉,疑惑的問道:“大人修建此物,難道是要磨米麵?”
劉山君說道:“嗯,也算是個磨坊吧,不過磨的不是米麵,而是鳥銃的銃管。”
之前劉山君心中想著用水力鍛錘,但是需要的齒輪載荷係數太大,以目前廣鹿島的技術能力,真要弄出來很麻煩,也太費時間,天知道後金軍什麼時候會再次殺來,所以要儘快製造一批燧發鳥銃,讓各旗將士儘快成軍。
所以劉山君現在就隻能指望著水力鑽床了,這才抓緊時間帶人修建水壩和水車。
馬一川雖然是火器工匠,但是對於木匠活也是很在行的,所以劉山君就在河邊拉著馬一川席地而坐,拿出了自己畫的圖紙,上麵就是劉山君設計的水利鑽床。
“大人是想用水車帶動這個東西,再用這個東西鑽銃管?”
“沒錯!”
劉山君指著圖紙說道:“以水力取代人力鑽銃管,不但可以日夜不停,而且力道也可以非常平穩,不會因為人力大小有所不同,讓不同工匠鑽出來的銃管有所區彆。”
隨即劉山君便對馬一川講解了水力鑽床的基本原理,馬一川很快就拿對劉山君的圖紙提出了修改意見。二人就在河邊塗塗改改,很快就定下了水力車床的“最終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