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常浩南的,是一陣沉默。
彆說回答,任炳達其實連問題都沒太聽懂。
過了好一會兒之後,他才試探著繼續開口道:
“其實我來之前,特地問過技術口那邊的同誌,他們表示英國人的說法在原理上是沒錯的,換熱氣體溫差小且換熱介質比熱容不夠大的情況下,間冷器確實發揮不出實際意義上的作用……”
任炳達作為鎬發集團二把手,已經脫離一線研發工作有些年頭,很多比較新穎或者專業的問題都隻能谘詢他人。
但很多東西離開了具體背景之後又很難說得清。
常浩南撓了撓頭,一臉擰巴地組織了一會兒語言:
“隻看原理的話,那確實是他們說的那樣……我最早用簡單模擬方式向渦扇發動機的模型裡引入間冷器的時候,效果是用提高1.5%的油耗換來了2%的推力提升,基本可有可無。”
“但如果真的深入分析實際情況,間冷器的存在會使得高壓壓氣機進口溫度降低,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高壓壓氣機後級的葉尖溫度,減輕材料負荷……同時低溫氣體的壓縮也會更易進行,高壓壓氣機壓比會有所提高,從而有利於發動機的性能……”
解釋到一半,常浩南的聲音卻突然停頓了下來。
“等等……”
他先是雙眼一眯,繼而臉上又露出認真思考的表情:
“難道說……”
任炳達眼見他這副模樣,也不好出言打擾,隻好暫且先在旁邊坐下。
過了幾分鐘後,常浩南的眉頭略微舒展開來。
然後馬上抓起桌上的電話聽筒,飛速撥出了606所總師閻忠誠的號碼。
那邊很快響起一個熟悉的嗓音:
“喂?”
一年多功夫沒見,閻忠誠的聲音顯得蒼老了很多。
顯然QC300剛剛裝船的這段時間,作為總師的他壓力不小。
“閻院士麼?我常浩南。”
“常院士?”
對麵表現得有些驚訝。
畢竟這是一個顯示為鎬京的號碼:
“有什麼指示麼?”
“指示談不上……”
常浩南開門見山:
“我是想問,咱們606所在研製QC300的過程中,應該通過各種渠道搜集過其它國家同類產品的相關信息吧?”
“這個自然。”
儘管語氣中帶著疑惑,但閻忠誠還是很快回答道。
“那麻煩閻院士,把和羅爾斯·羅伊斯WR21,還有MT30兩個型號的資料整理一下,然後發到我這邊來,有急用。”
“好,我儘快。”
“……”
直到他掛斷電話之後,任炳達才重新起身來到對麵:
“常院士,您這是準備……”
身邊人都知道,常浩南現在直接負責的兩項核心工作就是大涵道比航發和高超音速武器,對於船用燃機並不過問太多。
現在卻突然打了這麼個電話,難免讓任炳達有些不解。
以及隱隱的擔心。
鎬發集團這些年雖然發展不錯,但是尚且缺乏完整研發出一個航發型號的經驗。
還是很依賴強力外援的。
常浩南深吸一口氣,稍微平複了下心情:
“你剛才說的那些,讓我突然有了一個猜測。”
他解釋道:
“照理來講,間冷回熱係統在航空發動機上所產生的效果,如果進行過實際的循環測試……或者哪怕做過正確且完整的數值模擬,也應該很容易發現才對。”
“但英國人現在卻表現出對此一無所知的樣子,我甚至懷疑他們都不知道自己被反過來套出了話,相當於完全沒有意識到我剛才提到的那些影響因素,說明羅羅方麵對於間冷循環的理解,很有可能從根子上就是錯的……至少是不完善的。”
任炳達微微仰起頭,回憶著自己跟西羅公司那兩位英國人談話時的場景。
當時在現場時沒感覺,但現在經過這麼一點撥,他發現對方似乎確實有點不明就裡的意思……
“好像確實……可他們不是本來就沒進行過這方麵的研究麼,不知道也是理所當然的吧?”
常浩南擺了擺手:
“像是間冷器工作溫差太小的問題,哪怕在燃氣輪機領域,也應該考慮到才對……雖然船用動力的工作環境相對穩定,很少麵臨航發這樣惡劣且多變的條件,但在一些特定情況,比如環境溫度特彆高,而且燃氣輪機的工作點接近極限的時候,自發間冷循環還是有可能被打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