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石碌(2 / 2)

宋鼎 靈劍孤寒 5842 字 2024-04-23

但他依然努力平複下自己的心情,讓隊伍就地紮營,休息了一日。第二天一早,他終於帶著部分親兵、工匠和峒丁,爬上了北側的山頭。

看著山頂上露出地表的成片的黑得發亮的石頭,寬約半裡,自北向南綿延二裡多,賈旭的心中滿是欣喜,而隨行的工匠則是驚為天人。他們隨便從地上撿起一塊,入手沉甸甸的,比一般的石頭要重得多,再看色澤材質,正是品質極高的鐵礦石。

軍使大人真是神了。

古人找礦主要靠幾種方法。第一種是源自於戰國《管子·地數篇》的總結,通過礦苗和礦物的共生關係來尋找礦床,所謂“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上有鉛者,其下有銀;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金”。第二種是源自南北朝時的《地鏡圖》,通過地表植物的表象尋找地底礦藏,所謂“山上有蔥,下有銀;山上有薤,下有金;山上有薑,下有銅錫;山有寶玉,木旁枝皆下垂”。而第三種就比較神妙了,那就是看風水,用風水探礦被稱為“第九門”,也就是采金門,分作分水、觀山、探淵、淩雲四脈,自有一套玄之又玄的理論,外人無從得知。

而似軍使大人這般,在幾百裡外就好像明確了方向,帶人直奔到此,一定是風水學中的淩雲望氣,神了,真的是神了!

賈旭不知自己在隨軍工匠的心中已然神化了。他喚過來幾名峒丁,開口問道:“可有對這附近熟悉的?”

一名峒丁說道:“回大人的話,小人原先是老昌化縣附近的黎人,對這裡略知一二。”

“可知此處喚作什麼名字?”賈旭問。

“回大人的話,這裡已經是黎母山的外沿,往西為漢地,往東則為黎地,此處正在交界處,往日並無人員往來,故而沒有名字。”峒丁回答。

賈旭聞言點了點頭,隨即又問:“附近可有黎峒?”

那峒丁想了想,又與其他峒丁交流了幾句,然後答道:“回大人的話,此地往東約三四十裡,是德旺(姓氏)番茂(部落)的村落。”

“這個德旺番茂,脾性如何?平素可好相處?”賈旭繼續問道。

幾個峒丁麵麵相窺,然後其中一人答道:“我們黎峒的番茂之間,平日都很少發生爭鬥,不像漢人,在哪都要爭個高低。各番茂自有邊界,隻要不越界開荒、伐木,一般都是友好相處。隻是……”

“隻是什麼?”賈旭追問。

另一名峒丁答道:“隻是對漢人的看法,各有不同。而這個德旺番茂,可以說是對漢人最不友好的一個黎峒。百年前大宋欲冊封‘三十六峒統領’為世襲‘宜人’封號,德旺番茂原本也應有一席之地,卻不知為何,最後到冊封之時,卻沒了德旺番茂的名字,他們也從此嚴禁族人與漢人互易、通婚,也不允許漢人進入他們的領地。”

賈旭皺緊了眉頭。這可不是什麼好消息,自己還想著要在這裡開礦,旁邊卻有個仇視漢人的鄰居。

他又繼續問了幾句,了解了一些情況。幾名峒丁都是來自此處南方五十餘裡外的德龍塘番茂,平日裡與德旺番茂關係還算不錯,未曾發生過什麼齟齬。他便讓幾名峒丁即刻騎快馬南下,回自己部落,以他昌化軍使的名義,請德龍旺番茂的統領來此相見。

他自己則帶領士卒翻過這一片山脊,在礦區以東的險要處開始紮營設隘。如果能談談那就最好,要是談不了,那也隻能是武力解決了。石碌鐵礦是他通盤計劃中的重要一環,他是不可能因為一個敵對的黎峒部落而放棄這裡的。

輕騎往來的速度當然非步兵行軍可比,第二日午時正,德龍塘番茂的統領已經帶著幾十名隨從趕到了這裡。看腳程應是昨晚信使到後,今日一早便起程而來,可謂是相當給賈旭麵子了。

而此時的賈旭,正站在礦區的一處山包上,與身旁的張世傑衝著東麵的一片山頭指指點點:這裡設崗可以監控周圍地勢,那裡設隘可以堵住進山的通路,此處地形可以設伏,黎兵若來便可將其一網打儘。

那統領帶著人直接尋上了山頭,到離賈旭等人還有五十餘步的距離,便叫自己的隨從停下,隻帶了兩名親衛上前,與賈旭見禮。

這名三十七八歲的漢子纏著紅色頭巾,上衣開襟,用布巾纏腰,露出身上健碩的肌肉和健康的皮膚,臉上掛著爽朗的笑容,用一種讓人感到十分親切的語氣介紹自己叫王常林。賈旭與其寒暄幾句,便直接點明了用意,自己準備在這此開礦,希望他能夠去一趟德旺番茂,代表自己表明立場,以礦區以東的這一片山頭為界,自己不會再向東拓展,也希望德旺番茂可以與自己友好相處。

王常林滿口答應,聽聞賈旭要在此開礦,還主動問起是否需要人手,屆時自己可以派峒民來掙工錢。二人在山頭上相談甚歡,當下王常林便領著自己的隨從向東而去。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