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林再回來時已經是三天以後,與去時不同,如今的他顯得有些狼狽。而看著他此刻明顯憤憤不滿的神色,賈旭便知道,他此番前去交涉得並不順利。
“太是不知好歹!”他抱怨道:“我反複與他講,一百年前的仇恨,到現在早該放下了,可他執意不聽。我再多勸幾句,他竟將我趕了出來!我們兩黎峒百年交好,卻如此不知禮數,真是氣煞我了!”
“委屈統領了。”賈旭安慰道:“隻是不知這德旺番茂,因何緣故與漢家結恨,竟百年不忘?”
王常林搖頭歎道:“如大人所說,有何仇恨能延綿百年?其實事情說來也不甚複雜。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島上黎峒王文滿造反,攻臨高、澄邁,並邀西峒王承聞助戰。這德旺番茂的統領王日慶,是王承聞外甥,當時二十餘歲、驍悍敢戰,攻臨高縣城時,還是破城先登,以勇名聞於黎人。後來戰亂漸平,朝廷頒旨既往不咎,各黎峒退回黎母山,王日慶自回西峒,倒也再未參與山外之事。”
“至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朝廷封三十六峒統領為承節郎,準予世代承襲,並賜“宜人”稱號。這王日慶所統領的德旺番茂本是西峒的大番茂,在三十六黎峒裡也能排在前列,原本正常封賜,必然有他一席之地的。而王日慶是時已經年過古稀,本也滿心期待臨死前得個功名,遺惠後人。”
“卻不想,朝廷派來宣旨之人,竟是當年破城時隕難的臨高縣令族侄!他在瓊州舉行的黎峒大會上,大肆吹捧與王日慶平日有隙的王日存、王承福等人,還在宣旨封賜時故意漏掉王日慶,讓他乘興而來,空手而歸。”
“此事被王日慶引為奇恥大辱。回峒之後,即下令本番茂與漢地斷絕一切聯係。他將此事之仇刻在一片骨片上,再將骨片製成箭頭,臨終時傳給了子孫。我們黎人講究有恩世世代代相傳報答、有仇也世世代代相傳報複。他這樣做,就是要他的子孫銘記此恨,矢誌報仇。”
“隻是這些年來,朝廷賞賜恩厚,黎漢相處融洽,隻他一家幾千黎民,能翻起什麼風浪、又談得什麼複仇?便就這樣一直拖到現在。其實這些年來,各黎峒在與漢地的交流貿易中都獲利頗多,而唯獨德旺番茂嚴禁與漢人接觸,導致他們與其它黎峒相比已是日漸式衰,不複往日之勢。我本以為他們可能也會從中吸取些教訓,隻是礙著祖訓,缺個台階下,這才滿心地去勸他們。沒想到卻被如此羞辱!”
賈旭安慰了王常林半天,無論如何感謝他往來奔波,還與其約定待賈旭正式在此開礦之時,德龍塘番茂可派峒民來此做礦工掙工錢。王常林大喜而歸,而賈旭和一旁的張世傑望著他遠去的背影,對視一眼,看見對方眼中也有疑惑。
賈旭說道:“德旺番茂之事,當是事實。此事在黎民中應該很多人知道,隻要稍加查證便知真假,他沒有騙我們的必要。”
張世傑點了點頭,接著說道:“隻是之前招他來見,往來百裡,一日便到。而這邊三四十裡山路,他卻走了三天?”
賈旭也感到疑惑:“按他的說法,他在德旺番茂也沒有受到什麼盛情款待,那他是因為什麼耽擱了行程呢?”
二人心存了疑慮,卻也一時不明所以。隻待之後遇事多加小心了。
————————
賈旭的隊伍在這裡又盤桓了兩日,對礦區周圍的地形勘探詳儘,便即準備回程。每年的八月份開始是島上的台風季,此時又沒什麼天氣預報,要是自己在荒郊野外,忽然遭上台風,可就不好玩了。
隻是正當兵士拔營起寨、收撿行裝之時,外圍的哨探來報,一支黎兵隊伍出現在東麵山間,看起來數量不少。賈旭聞訊急忙命張世傑召集兵士列好軍陣,一時間新兵營竟亂作一團。由賈旭親衛充任的新兵營伍長、隊正,都是在鄂州前線跟蒙古大軍對過陣的,在生死場中打過滾,倒不慌亂,不斷地叫罵著本隊本伍的新兵,要他們按這些日訓練中要求的那般各歸其位。可這些新兵們授田時欣喜、訓練時也頗賣力,真到了有可能要與人廝殺搏命之時,卻免不了緊張得不行,像一群無頭蒼蠅一般手足無措、四處亂竄,忙活了好一陣子,才勉強結好陣勢。
而此時,漫山遍野的黎兵已經到了近前,呈新月狀將賈旭的隊伍半圍在山腰上。
張世傑望著麵前的黎兵,總數怕不是要有兩千,雖然未著鎧甲,手中兵刃五花八門,也沒有什麼像樣的陣列,但是悍勇之氣極盛。反觀自己這邊,這些新兵蛋子列著看起來嚴整、其實錯漏百出的軍陣,把手中的刀柄槍把攥得吱吱直響,頭上冒著汗、腿上打著顫,對麵的黎兵真要是一哄而上,隻怕頂不住幾息就要潰敗。
他轉過頭向後看了看,盤算著見勢不妙,總要護著賈旭向後殺出一條路逃命才是。
賈旭也正在陣中感歎,新兵營剛剛建立不久,卻不想現在就要麵臨這種局麵,估計是不堪一戰。好在對麵的黎兵沒有馬上發起進攻,而是從中走出一男一女兩個青年,直到賈旭陣前。
那名青年看著二十五六歲,身材高大,一身健碩的肌肉半裸在外,用彩色繪著各種圖案,線條明顯的臉上帶著滿滿的不屑。而站在青年旁邊的女子,身形嬌小,穿著色彩鮮豔的黎族服飾,裸露在外的胳膊和小腿很是白皙,卻不是那種躲在屋裡生生熬出的病態的白,而是透著一股紅潤,舉手投足間,被若隱若現的肌肉線條襯得分外有彈性。插滿銀簪的頭飾和雙環項圈之間,戴著一張隻露出雙眼的斑斕麵具,不知其後掩蓋著什麼樣的容貌。
賈旭身邊一名親衛暗執弓箭在手,隻待二人再向前幾步就要射,卻被他攔下。此戰能不打就不打,切勿在此時刺激到對方。
而對麵的態度卻完全相反,上前的那名青年大聲嘲弄道:“這官軍真是一茬不如一茬了,看你們被嚇得這個慫樣子,不知哪來的勇氣,派人跑到我們寨子裡妄言討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