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清查(2 / 2)

宋鼎 靈劍孤寒 5689 字 2024-04-23

第二組的數據統計和隱戶排查也進展順利。原本賈旭以為賬麵上不過萬餘人口的昌化軍,再梳理出三五千口隱戶就算不少了,哪知情況遠比他想象的樂觀,或者說他低估了原先那幫官員欺上瞞下的膽量。自開禧元年(1205年),紹興府開始廢除身丁錢(人頭稅),隨後全國大範圍推廣施行,到現在五十多年了,這昌化軍中竟然“毫不知情”,依然在收著身丁錢。百姓隻得私下溝通小吏,用一次性的賄賂將自家丁口從戶籍簿上拿掉,甚至索性報個絕戶,免得一世無窮無儘的繳稅。而小吏們自然樂得如此,收再多的稅,交給廣南西路轉運使司,對自己又有什麼好處?況且轉運使司本也沒指望這窮鄉僻壤的地方能交多少稅上來。不如收取百姓賄賂,一部分打點上官、博取賞識,一部分揣在自己兜裡實惠。再加上許多犯官家眷流放至此後不善經營、無以生計,最後不得不到縣裡大戶家中為佃為婢,導致隱戶現象極其嚴重。從目前算來,官麵戶籍上人口剛剛過萬的昌化軍,實際人口應該超過兩萬五千。雖然與江淮、兩湖的大縣依然遠不能比,但也算賈旭的一筆“意外之財”了。

而隨著大戶家產的查抄和隱戶的顯現,土地的丈量進展也是神速。官府“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土地,那些大戶們可是清楚得很,拿著從他們家中查抄的地契,去實地一核對即可。短短十餘日,全縣的土地清查也接近尾聲,實際錄得土地三十餘萬畝,其中上田八萬餘畝、中田十二萬餘畝、下田十萬餘畝。

五月十九日,先前隨著廖瑩中去控製昌化、感恩二縣的張世傑自南方而回。

賈旭路過瓊州府時,與廖瑩中在碼頭相會,相約由其帶著瓊州安撫使司近四千兵馬,自瓊州西進南寧軍宜倫縣,助賈旭奪權。廖瑩中如約於五月初三日夜帶兵進入宜倫。隨後為防走漏風聲、橫生枝節,除留下一千兵馬給賈旭維持秩序,連夜便帶餘下三千兵馬南下,接連控製昌化、感恩二縣。

而且按照賈旭的要求,不僅是要控製兩縣,還要將兩縣子民,一同北遷到宜倫來。

可想而知,這麼做一定遇見了不少阻力。雖然廖瑩中反複向兩縣子民擔保,到宜倫後會有妥善安置,但依然有好些民眾舍不得自己那點辛苦積攢下的瓶瓶罐罐,抗拒搬遷。

而廖瑩中此次是以“平叛”為由出兵,加之對賈家忠心耿耿,完成任務儘心儘力、不打折扣,自然是上了許多非常手段,甚至為了逼百姓出城,竟一把火燒了感恩縣城。雖然燒城之前就已經廣而告之、儘力疏導,依然有百餘死硬分子葬身火海,讓張世傑頗為不忍。

廖瑩中這次攆張世傑回來彙報進展,也是將他打發開,免得他成天在那嘟囔掣肘。

聽了張世傑的講述,賈旭心中也很不是滋味。事是廖瑩中做下的,但賬還是要記在他的頭上,自己的罪孽又加了一筆。

他拍了拍張世傑的肩膀,輕聲說道:“是我太著急了。相信我,他們未來得到的,要比現在失去的多得多……”

————

五月二十二日,第一批諸項工作收尾結束,賈旭在州衙召集各保甲長,布置接下來的安排。

“諸位前段時間辛苦了。”賈旭坐在正廳的案幾後,下麵一百多人低頭垂目、恭恭敬敬地聽著他訓話。隨著張世傑自南麵回來,昌化、感恩二縣縣民的遭遇也在城中流傳開來,加上第一次召集保甲長時的血腥一幕,諸人還曆曆在目。縣裡已經沒人敢在這個年紀輕輕、卻心狠手辣的“活閻王”麵前造次。

他要做什麼就做什麼好了。

“縣裡丁口雖然不多,與江淮、兩湖的名府大縣不能比,但是能做事之人卻著實不少。諸位祖上都是名臣能吏,家學淵源,卻在這偏遠之地困守饑疲,是何原因?乃是曆任知軍事,始終將諸位當作罪臣之後,嚴加防範、廣施限製,在我看來,格局實在是小了些。”賈旭感慨地說道:“在我看來,諸位世代為國戍守邊遠,忍苦受累,卻無怨無悔,數百年未曾生亂,難道這還不能證明你們是大宋的忠良臣民麼?”

他這番話讓下麵默不作聲的人們,心中卻有了些許觸動。

“要是他們能摒除偏見,人儘其才,以諸位之能,齊心協力,又何憂昌化軍不興?各位又何必忍饑受凍、困於疲苦?”賈旭繼續說道。

廳中終於有一個上了年紀的保長,一聲歎息,出言附和道:“是啊,我等祖上被貶黜此地,多是因為政見不合,又不是作奸犯科,更不是叛國!誰想當地各級官員,卻對我們嚴防死守,這也不許,那也不讓。所謂詩書傳家,我們空有一身本領抱負,卻無用武之地,到頭來不過一場笑話。”

賈旭見是之前第二組的帶頭人之一,據說在排查隱戶的工作中出力甚多,還曾多次直接向他彙報過,混了個臉熟,卻還不知其姓名,便出言問道:“敢問這位先生名諱,祖上何籍?”

保長頓時昂起了頭顱,一股自豪之情溢於言表:“我名喚趙慶。祖上乃是高宗朝的宰相、太傅、豐國公、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趙公諱鼎,字元鎮。因得罪了奸相秦檜而被貶瓊州,為明誌絕食而死。孝宗朝時為祖上平反,許多子侄都任了官,而我曾祖父一支不願再參與官場紛爭,留在瓊州,至今已百餘年。”說到這裡,趙慶眼中的光芒暗淡了下來,語調也變得低沉:“可惜我們這些子孫不爭氣,一代不如一代,混成現在這個樣子,死後到了九泉之下都無顏去見先祖他老人家啊。”

“原來是忠簡公的後人,失敬,失敬了。”賈旭從座位上站起,衝著趙慶拱手行了個禮,就這樣站著繼續說道:“忠簡公兩度拜相,養民力,穩根基,運籌帷幄,力挽狂瀾,為我大宋鞏固這半壁江山貢獻甚大,今日得見其後人,真是令人感慨。如此忠勇之士,孝宗皇帝還平了反的,他的後人怎麼還被人像防賊一樣的防著?”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