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啟程(1 / 2)

宋鼎 靈劍孤寒 4737 字 2024-04-23

賈旭沒有直接回臨安。隊伍在出發前臨時改變了目的地,因為他在各地送給賈似道的文書中看到了一個讓他非常感興趣的內容——壽春府(今安徽壽縣)造出了一種名叫“突火槍”的新式兵器。

有宋一代,軍事壓力巨大,尤其是南宋,先後麵對大金、蒙古兩個勁敵,研製新式武器裝備彌補自身軍力不足的內生動力很強。尤其是火藥的應用,出現了引火球、霹靂火球、竹火藥等等種類繁多的各式武器。總體來說,宋代的人們已經初步的了解的火藥的引火特性,火藥武器也大多是以引火為目的。而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誕生在壽春府的這支突火槍,則是世界上最早的利用爆炸時劇烈膨脹的氣體將彈丸高速推送出去造成殺傷的管型火藥武器。

賈似道並沒有拿這文書當回事兒,他的眼光已經望向了戰後。而賈旭既然知道了,又怎麼可能不去見證這個曆史的時刻?

一行人百餘人自黃州出發,計劃乘坐往來京師傳遞文書的水師車船沿大江東下,途經蘄州、安慶府,在無為軍入巢湖,最後在廬州登岸,走陸路北上安豐軍治所——壽春。

杜韻茹雖然出生在江畔大城鄂州,但是身為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富家小姐,後園中曲水流觴的小舟倒是坐過兩次,卻又哪裡有機會乘上大船、泛舟江上?初次登船,便被煙波蕩漾的大江美景所深深吸引,撫在船欄前,詞興大發,定要做幾個讓自己滿意的句子出來。隻可惜絢麗的辭藻還沒想出半句,她就不得不停止了思考。

因為她暈船!

看著她原本粉嫩的小臉此刻泛著煞白、不住的嘔吐的可憐樣子,賈旭便也沒有獨自在甲板上看江景,而是在座艙中照顧她,指揮安兒一遍又一遍的用濕毛巾為她敷頭,還親自為她按摩太陽穴。

好在漿帆並用的車船航速很快,又是順流而下,自黃州出發,四天便到了無為軍。考慮到茹娘實在難受,賈旭一行人沒有繼續坐船,而是憑著丞相公子的身份,在無為軍中“借”了三輛馬車、百餘匹軍馬,改走陸路,經東關、巢縣、紫金山,繞著巢湖走了一圈,到達廬州。一行人在廬州又休息了兩日,隨後向北直奔壽春。

因為顧忌自己而耽誤了大家的行程,茹娘心裡很是有些過意不去,再加上船艙中賈旭悉心的照顧,讓茹娘疲憊難受之餘,又多添了一些心慌意亂。尤其是每次賈旭給她按頭時,手間傳來的輕柔力道和暖暖體溫,更是讓她不由自主的心神不定。

而賈旭的注意力完全沒有在小女生的青春懵懂心事上,他現在正與身旁並轡而行的親衛指揮相談甚歡。

說是讓他自己挑選親衛,但他幾乎誰也不認識,除了鄂州借糧時相熟的王文軍等少數幾人之外,他也隻是給了幾個標準:一是年紀不能太大,要在三十五歲以下(賈旭想到這條件的時候自己都一愣,隨後自嘲中年男人不如狗,連在穿越小說中跑龍套的資格都沒有);二是身體要好,這個沒什麼可說的;三是要念過書,但又不能念得太多,讀過一兩年私塾,大致認得字就好。

既然存了改變世界之誌,那麼將來總有一天是要與當下這個時代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正麵對決的。在賈旭看來,宋軍其實不弱,無論從軍械、戰陣、鬥誌哪方麵來看,根本不像後世很多人說的那般孱弱不堪。但是曆史結局證明,這些還遠遠不夠。

在現有的基礎上縫縫補補是不行的,賈旭想要的是一支首先從思想開始就全副武裝的新式軍隊。

但再新也不能讓賈旭從識字開始一筆一劃的教不是,所以識字就成了賈旭著重要求的標準。可就是這一條卻把幫忙挑選的賈通難為壞了。

宋代的識字率在古代封建社會算是極高了,達到了約8%,宋代文化造極於史的高峰,也建立在民眾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的雄渾高原之上。宋代的父母,但凡條件允許的,多少都會送自家孩子去念幾年書,倒不是都指望能夠考上進士,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能考上的終歸是極少數。城市、鄉鎮的發展、市井文化的豐富和貿易的繁榮,高達15%的城市化率(這個水平不僅遠超漢唐,即使後來的元明清也難以望其項背,這個記錄甚至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造就了大量相對於種地而言更輕鬆、更體麵、收入更高的工作崗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過的更好呢?

但是比例再高,也就是8%;一個“但凡條件允許”,在古代封建社會也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鴻溝;再加上宋代重文輕武的傳統,“好男不當兵”思潮的盛行,軍隊中的識字率要遠低於平均水平。

賈旭寧可放寬其他方麵的要求,也堅持要求識字,最後賈通在黃州當地駐軍中又抽了二十幾人,方才將一百人湊足。

而拿到最終人員名冊的賈旭,差點笑出聲來。因為名冊上的第一行,也就是為他選定的親衛指揮,赫然寫著一個名字——張世傑。

賈旭對這個宋末三傑之一自然是興趣滿滿,而張世傑的人生經曆也確實當得起“傳奇”二字。他本是金國漢人,屬範陽張氏,是蒙古漢軍大將張柔的族侄。金亡後張世傑隨張柔戍守杞州(今河南開封杞縣),因為看不慣蒙古兵肆意欺壓漢人,與蒙古士兵、將領多次發生衝突。而張柔既然身投蒙古,又怎麼敢得罪主子?便要將他交給蒙古將領以軍法治罪,卻不想被他提前得知,逃了出來。

走投無路的張世傑最終隻能南下投宋,一直跑到宋州(今河南商丘),隱姓埋名,在淮軍中做了好幾年默默無聞的小兵,直到被將領阮思聰發覺,試其為奇才,推薦給了呂文德,被呂文德征召為小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