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著重講一下十三年的麓川之戰,這一戰明軍出動了十二萬人,誓要徹底平定雲南。(明英宗從京營中抽調了三萬增援)
這是第一場大戰事,全程都是明英宗負責統籌和製定戰略。(當時的內閣是反對出兵平叛的)
正統九年,福建、浙江、江西三省爆發大規模起義,主要關鍵領導人分彆是鄧茂七和葉宗留。(本書中鄧茂七和葉宗留是真實存在的,我借鑒一下,然後稍作改編,包括楊洪也是)
這一場起義持續了很久,史書原文記載是,東南五省震動,國朝大亂。
後世史學家中有人評價,這場起義第一次動搖了明朝的統治根基,因為規模真的很大,比崇禎初年大多了。
明英宗從各地以及京營中調集十多萬大軍,打了兩年多才堪堪控製住。(其中京營抽調了兩萬,史書原文記載,不信自己去看明實錄和國榷這些)
這十幾萬大軍在東南平亂駐紮了很久,一直到景泰年間才抽走了主力支援京師。
正統十三年前後,湖廣爆發大規模苗亂,明英宗又調兵南下平亂。(京營又調三萬)(已經八萬了啊,牢記這個數字,這是重點)
這支軍隊一直打到景泰年才把苗亂平定。
這是國內的大型戰爭,現在就說國外的。
正統年間,明軍數次出塞北征,爆發了兩次規模比較大的戰役,分彆打的是兀良哈和韃靼,直接被明軍乾碎。
由此可見,明軍戰鬥力非常強。
而此時的瓦剌,還是韃靼的小弟。
重點來了啊,正統十一年,明英宗朱祁鎮,用自己的錢賞賜京營,京營在冊的人數是二十二萬,看清楚啊,是二十二萬,這是官方記載,不管是明史、明實錄、國榷,都是這麼記載的,絕對的真實。
正統十四年初,明英宗任命廣安伯為都督,從京營帶走了兩萬兵駐紮大同。
好了,正統十四年到了,這一年是土木堡年。
此時的北京城,把那些抽調出去的軍隊減去,京營還有十二萬兵。
這可還沒有算空響和其他老弱病殘。
就算現在的北京城還有十二萬精兵,可根據北京保衛戰的記載,在爆發戰爭之前,北京城還有五六萬兵。(沒有算增援兵馬)
由此可以推斷出,英宗親征的軍隊真實人數,應該在五到六萬左右。
所謂的土木堡五十萬精銳和二十萬精銳全軍覆沒的謠言,是不是不攻自破了?
土木堡之變,明軍並沒有全軍覆沒,頂天死了不到兩萬人。
首先第一點,明英宗是在土木堡之變發生後的第三天,才遇到也先的。(英宗實錄第一百八十一卷)
(原文記載)“也先聞車駕來,驚愕未信。”
而土木堡事變時,朱祁鎮身邊隻有不到兩萬人,為什麼呢?
因為英宗被一封軍報騙了,正在英宗準備回京時,突然收到瓦剌來犯的消息,明英宗當即下令迎戰。
英宗實錄一百八十一卷:
“庚申車駕將發宣府諜報虜眾襲我軍後遂駐蹕遣恭順侯吳克忠為後拒克忠力戰敗沒將晚報至又遣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領官軍四萬赴之勇綬至鷂兒嶺冒險而進遇虜伏發亦陷焉。”
在事變爆發前,明英宗就讓朱勇領著四萬兵出營準備作戰了。
就這段話,你們自己看吧,明實錄的記載都前後矛盾,其他的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這其中的細節太多了,現在寫了兩千多字連個大概也寫不完。
其中的細節我會寫到正式章節裡的,其實我現在寫的劇情,就是正統年間的土木堡之變。
我儘可能的去還原,合理科學且真實的土木堡。
也先在蒙古不過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小人物,他從來沒有統一過蒙古,他還不夠資格。
就一個原因,因為他不是黃金家族的後裔。
而且瓦剌不過是分支雜種而已,黃金家族的正統主支一直在韃靼。
在蒙古草原,隻有鐵木真的後人,才有資格且具備勢力統一蒙古。
像俺答汗、達延汗、林丹汗,這些人,他們哪一個不是姓孛兒隻斤?哪一個不是鐵木真,忽必烈的後代?
也先是個什麼東西?他憑什麼統一蒙古?
一個瓦剌的小小太師,你告訴我他統一蒙古了?
就名號的對比就能看出來,能在草原稱大汗的都是黃金家族。
也先是哪裡來的野雞?
也先最後怎麼死的,有興趣的可以去查查,藏著元朝的傳國玉璽被彆人知道了,黃金家族不乾他乾誰?這東西也是他能擁有的?
大家隻要記住,曆史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了,不要輕易的被他人左右。
土木堡的具體細節,大家就看我後麵的章節吧。
我也沒有說一定真實啊,隻是我自己鑽研認為哦,且看了一些明史專家的看法而結合起來的。
但是我敢保證的是,也先絕對沒有那麼牛逼,他隻是一個小人物,這一點我真敢保證。
總之大家就全當一個樂子看就行了,畢竟我的也是網文,儘情發揮唄,我反正是想寫啥就寫啥。 15142/10317057,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