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說一下明英宗朱祁鎮。
這個人怎麼說呢,現在已經是被貶的連條狗都不如了,各種彆名都火起來了,什麼戰神啊,堡宗等等。
本來是不想說的,但是沒辦法,作者作為一個小小的明史愛好者,有些東西不吐不快。
這也是暴君這本書中,多次提到土木堡和英宗皇帝的原因。
今天作者要來給明英宗說句公道話,絕對不是洗他好吧。
而是站在客觀的角度,真正公道的去評價他。
首先開個頭,怎麼開頭呢,就用毛爺爺的話來開頭吧。
“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和明成祖這兩個不識字的皇帝搞的比較好,明英宗和明武宗稍好些外,其他的都不行,儘做壞事。”
這可不是我說的啊,是偉人對明朝曆史的整體評價。
首先從這句話中,相信隻要是個有自己思維的正常人,都不會被現代網文和影視劇給洗腦。
能被偉人看上並且給予好評價的,真的能是酒囊飯袋?
更不用說偉人熟讀二十四史,把商周到清末的曆史仔細研究了許多次。
因為大明風華這部劇中,朱亞文演的朱瞻基比較出色,這兩年明宣宗的好評可謂是暴漲。
說什麼一代聖君英年早逝,如果晚死十年明朝就會怎麼這麼樣之類的。
還說宣宗這個廟號多麼牛逼,不牛逼的人都混不到這個廟號,說英宗的廟號是明褒實貶,怎麼這麼樣。
對於這類人,我們通常用兩個字來評價他,史盲。
首先要明確一點。
宣宗這個廟號,並不怎麼樣,是真的一般般,宣這個諡號才是真的好,比如說漢中宗孝宣皇帝劉詢,這才是真大佬,朱瞻基給他提鞋都不配,我說的。
很多人把廟號和諡號都能搞混,實在無知。
畢竟是評價明英宗的,就不過多說朱瞻基了,對於我在前麵的章節中提到過,你們可以看一看。
明英宗這個人,在現代唯一的好評就是,是個好人,但不是一個好皇帝。
在這裡我就要這麼說,明英宗不止是好人,他還是一個好皇帝,至少不昏不暴不庸,且有一定的手段和政治頭腦。
而且他會為百姓著想,不會妥協於文官集團。
這一點就比他爺爺明仁宗和明宣宗朱瞻基強上許多。
為什麼呢,我們後麵講。
正統十四年的土木堡之變,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如果當時的皇帝是那個被吹上天的明宣宗來了,他也得跪在土木堡,還是我說的。
為什麼呢,因為土木堡根本不是一場正常的軍事戰爭,而是一場政治戰爭,隻不過行動的是軍事戰爭而已。
許多的人隻會看表麵,不會去找背後的根源。
土木堡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大明朝內部權力鬥爭。
皇帝和大臣都在爭權。
正統年間,皇帝的權力已經非常微弱了,文官的勢力節節攀升,朱祁鎮就是要重新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因此和朝堂上的官員爆發了政治搏鬥。
眾所周知,朱元璋和朱棣兩個都是狠人,他們在的時候文官被壓的連口氣都喘不上來。
可在他們死了之後呢?後繼之君根本不具備他們那樣的能力。
因此隻能不斷的放權和妥協於文官,漸漸的皇權勢微,文官崛起。
明仁宗是典型的無為而治之君,並沒有什麼雄才大略,但是守江山可以。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想搞事,但是沒有能力,被文官耍的團團轉。(他可沒有上戰場打過仗,不要被營銷號和影視劇給洗腦了)
他唯一的兩次親征,一個是征漢王,但是還沒打漢王就投降了。
還有一次是巡邊的時候和蒙古人打了一場幾千人的遭遇戰,連記載都少得可憐。
我朱壽大將軍可是記載親手殺過蒙古人的。
而最為主要的原因,則是朱祁鎮極為的時候年齡太小,不能親政,導致大權旁落。
內閣和文官乘機做大,巧取豪奪許多的權力。
等他幾年後親政的時候,大明朝堂的格局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
文官要搶權,朱祁鎮也要收權,鬥爭至此爆發。
我們先來盤點一下,正統年間明朝都發生了些什麼事(這裡隻說大事,那些雞毛蒜皮的事就算了)。
朱祁鎮大概是正統四年到五年這個時間點親征的,因此就從正統四年開始盤算。
正統四年,雲南麓川宣慰司(現在的緬甸)思任發和思機發父子叛亂,第一次麓川之戰開打。
短暫平定之後,又在正統六年、七年、十三年相繼叛亂。
整個緬甸中北部以及雲南南部被打成廢墟,明軍每次平叛的軍隊都不低於八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