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舅族群小(1 / 2)

這幾人追隨劉知遠的時間,可能比劉承祐的年齡還要大,“老子跟你爹打天下的時候,你還在娘胎裡呢!”幾人對劉承祐的輕視基本是很難掩飾的,有時候會不經意間流露出來,這令劉承祐非常難受。

比如有一次,楊邠與史弘肇在劉承祐麵前討論國家大事,劉承祐半天插不上嘴,好容易等兩位活祖宗說累了的空當,插了一句無關痛癢的領導式工作指示:“此事還要認真研究討論,不要輕率魯莽。”結果楊邠瞪他一眼,訓斥道:“你個小孩兒懂什麼?有我們老哥兒幾個在,陛下隻管閉嘴就行。”

這是跟皇上說話嗎?連起碼的尊敬都沒有了,何談效忠?

劉承祐迫切地需要培養一支忠於自己的嫡係力量。對於一個僅有18歲,既沒有從軍打過仗,又沒有外放當地方官的官二代來說,他的嫡係來源會是什麼人呢?

當然隻有三條路:後族或舅族;宦官、伶人、小人;新銳文官集團。

類比一下唐昭宗就可以了。

但是新銳文官集團的培養是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內部環境,以及相對充裕的時間。官場的勾心鬥角也罷,地方與中央離心離德也罷,總之,不要鬨出太大的動靜,起碼要保證科舉取士的正常進行,這樣,皇上才可以名正言順地啟用一批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正直念書人,給他們關鍵部門的關鍵崗位(如翰林學士、翰林承旨、中書舍人),假以時日,給予曆練,然後步步高升,並最終掌握核心權力(如宰相,樞密使)。

然而中原自進入五代以來,頻繁的戰亂嚴重破壞了科舉製度,使得科舉考試名存實亡,反倒是相對穩定的南方“十國”較為完整地保留了科舉,以至於很多念書人紛紛投奔到湖南、淮南、杭州等地,中原人才大量流失。

劉承祐基本不具備“文官路線”的外在條件,而且他也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培養,他需要的是速成。於是乎,前兩條路,就成了劉承祐的救命稻草。

幼主登基,往往依靠後族、舅族,而不是皇族。也就是說,他會提拔他妻子(皇後)的兄弟,或者他母親(太後)的兄弟,也就是他的舅舅們。這些人雖然是外姓之人,但皇帝是他們唯一的政治資源,是他們作威作福的唯一資本,受利益驅使,他們才是皇帝最堅定的支持者。

反觀皇族,也就是他的親兄弟、同父異母兄弟、堂兄弟們,則是皇帝最該警惕、最忌憚的人群,因為他們人人都有繼承皇位的理由,也就都有弑君的動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