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地下室開局(1 / 2)

劉知遠最為人詬病的,就是他的冷酷無情和言而無信,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就是鎮壓魏州杜重威。先是在汴州將已經繳械投降的一千五百幽州兵集體屠殺,之後在以紅頭文件的形式承諾赦免張璉的情況下,仍然將投降的張璉及其部下全部誅殺,而真正的罪魁禍首——叛亂分子杜重威,卻被赦免。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就此事展開評論,說他繁台之誅殺是不仁;殺張璉是無信;赦杜重威是“非刑”。

“仁以合眾,信以行令,刑以懲奸,失此三者,何以守國?其祚運之不延也,宜哉!”最可恨就是這後半句,後漢國運不長、很快滅亡,活該!

《舊五代史》則相對比較含蓄委婉,對劉知遠的蓋棺定論是:“雖有應運之名,而未睹為君之德也。”

翻譯過來比司馬光的一句“活該”還氣人呢:給你機會,你不中用啊!

無論是《舊五代史》、《新五代史》還是《資治通鑒》,均是北宋時期成書。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奪了後周柴氏的江山,出於對柴家人的愧疚,太祖爺立下遺訓:厚待柴氏子孫。因此在描寫北宋末年農民起義的《水滸傳》中,“小旋風”柴進才能成為全國問題兒童收容所。

所以宋朝雖然搶了柴氏的江山基業,但與大部分王朝更迭不同的是,北宋不僅沒有抹黑、否定後周,反而是對它充滿感恩和愧疚。

柴氏的江山繼承的是開國皇帝郭威的衣缽,就是這位劉知遠的嫡係親信、托孤重臣。但郭威並非直接從劉知遠手中接過了皇位,而是在中間夾雜著一位劉承祐,敲黑板、劃重點:劉承祐殺了郭威的全家。

郭威與劉承祐和他代表的後漢政權之間,有著殺全家的深仇大恨。

關係就理清楚了:宋朝感恩後周,後周與後漢有深仇大恨。所以宋朝對後漢的態度不敢說是仇視,起碼也絕對不可能是愛慕。這種態度決定了宋朝史官在對待劉知遠的瑕疵時,可以秉筆直書。

劉知遠撒手人寰,給後繼者劉承祐留下了一個爛攤子。其實這已經不能算是爛攤子了,應該說根本就沒有攤子,隻有爛。如果說劉知遠是地獄模式開局的話,那麼劉承祐就是在地獄的地下室開局了。

後漢艱難處境的外部表現為內憂外患,造成這種局麵的根本原因是其成長過快,典型的政治暴發戶,後漢劉氏集團極度缺乏曆練,驟升高位,無論是皇帝還是大臣,一時間還無法準確適應自己的新角色。

君不似君,臣不似臣。

也正因這種角色的突然轉換,導致了利益再分配的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爭權奪利的內耗現象。雖然後漢麵臨諸多的內憂外患,但最終導致它滅亡的,就是來自集團及內部的內訌,這是最令人唏噓的。堡壘最終是從內部攻破的。

下麵,我們將一睹後漢瓦解的全過程,首先歡迎來到劉承祐的地獄地下室: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