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劉氏集團的江山得來的太過容易,隻有史弘肇率領先鋒部隊在潞州、澤州比劃了兩下,劉知遠就順利進入汴州,隨後的魏州之戰,契丹因內部問題而主動撤退。劉知遠得天下的過程跟李從珂基本類似。
但李從珂好歹是先帝的養子,而劉知遠則與先帝沒有半毛錢的血緣關係。
也就是說,後漢劉氏集團所麵臨的問題應該比後唐李從珂還要困難,可就在此基礎之上,劉知遠匆忙去世,18歲的劉承祐即位。各方勢力更加不買劉承祐的賬了。所以劉承祐的窘境雪上加霜。
為了幫劉承祐壓台,蘇逢吉、楊邠等在劉知遠死後秘不發喪,而是先矯詔誅殺杜重威,除去帝國心腹大患,繼而矯詔封劉承祐為周王,然後才宣布先帝駕崩的消息,並讓劉承祐柩前即位。
據他們說,去年年底,先帝打算改元,便征求大臣們的意見,中書省最後草擬了一個年號“乾和”,寓意天地人和。結果先帝提起禦筆,朱批改為“乾祐”。所以很明顯啦,天下是俺兒劉承祐的。
因為父親去世,兒子要守孝,所以新皇帝一般隻是即位,但不能立即親政。但是新皇帝不可能真的像一般臣子那樣,守孝兩三年,所以人們就發明了一個規矩:天子守孝,一天頂一年,也有的說一天頂一月。也就是說少則兩三天,多則一個月,新皇帝就可以走上工作崗位了。
幾天後,群臣上表,懇請劉承祐聽政。照例詔不允。然後群臣“凡四上表”,劉承祐這才“從之”。
劉承祐接見群臣,然後尊母後為太後,隨後,便著手處理朝政。
為了爭取支持和認可,劉知遠、劉承祐都秉承了普惠政策,雨露均沾,兩位皇帝的“本紀”中,很大一部分篇幅是記載對天下各藩鎮的封賞。
劉承祐新登天子之位,對皇親國戚們如劉信、劉崇、慕容彥超等;對開國元勳們如史弘肇、郭從義、竇貞固等;對前朝功勳如高行周、安審琦、符彥卿等;甚至對前朝“危險分子”如李守貞、李彝殷等;對“俊傑派”人員如武行德、薛懷讓等……全部加官進爵。
新天子登基,各級文武百官、封疆大吏普遍加官進爵,倒也算是一般操作,情有可原。但是不久之後,因一人立功,而對天下進行無差彆封賞,就比較真的讓人瞠目結舌了。後文會詳述這段離奇的、匪夷所思的騷操作。
內部的叛亂、外部勢力的入侵,都不是後漢的致命威脅。劉承祐缺少嫡係親信,這才是核心問題所在。
蘇逢吉、蘇禹珪、楊邠、史弘肇、郭威,這些人都是劉知遠的河東嫡係,18歲的劉承祐既無軍事作戰經曆,又無當地方官的工作經曆,無論是經驗還是人脈資源,劉承祐都是極度缺乏的,而這又是團隊領袖最需要具備的基礎。
一朝天子一朝臣,上述幾位是劉知遠的嫡係,卻不是劉承祐的嫡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