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德班的事情葉予初跟葉爸爸一說,他就說帶人去調查,如果真是如此,就得立刻封禁,這樣的班實在害人。
人一旦閒下來,空虛就會趁虛而入,似乎心靈本身就是一處空地,等待著人們用生活的種種情緒將之填滿,一旦沒有情緒,空虛就來了。
最近葉予初感受到了這種煩惱,沒有預兆的,突然而至。
不是夜深人靜時,有時在課堂上坐著,寫著自己的小說,或者聽著音樂的時候,那種空虛感悄然而至。
這一刻,我感知到強烈的幸福;下一秒,我想到這種幸福若乾時間後會消失,於是倍加珍惜,同時悲上心來。
開始時,葉予初會用彆的事情來掩蓋這種感覺,消除的方法很簡單,去做做能引起情緒的事,或者找家人朋友聊聊天,但隨著這種空虛感越來越多的時候,葉予初明白了,這種感覺跟喜怒哀樂懼沒有什麼區彆,也是感受的一種。
正如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說的一樣,“凡夫俗子隻關心如何去打發時間,而略具才華的人卻考慮如何利用時間,頭腦思想狹隘的人容易受到無聊的侵襲,其原因就是他們的智力純粹服務於他們的意欲,是意欲的工具。”
葉予初表麵上根據係統的要求做各種任務,熱愛學習,積極樂觀,看了很多書,似乎是個思想上的達者,擁有豐富的內在,實際上她不過是一個饕餮,迫不及待地將沒有得到過的所有人事物往自己懷裡摟,並且越來越不容易不滿足,要求越來越高。
這也是她想要改造寧城的最根本的原因,把一個城市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這是多麼宏大的願景,足以填一段時間內心的溝壑。
如果說剛開始她還會因為空虛感而驚慌,隨著它造訪的越來越頻繁,葉予初明白,這是生活感覺不太缺,精神沒跟上時的必然反映。
生活不太缺不是說擁有億萬家財或者世界首富,而是心理狀態的一種滿足,比如你隻有十萬存款,但你有車有房,工作體麵,家庭穩定,那內心就會陷入一種無波瀾的平靜滿足。很快,空虛感就會隨之而來。
這就需要完成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層級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自我實現的的方式千千萬萬,所有我們發現有些人遠赴非洲支援,有些人做慈善不求回報,有些人專注於一道,或書法、或國畫、或旅行。無論何種方式,都是為了自我實現的需求,為了脫離虛無感。
葉予初察覺到自己的問題後,暫時也找不到更好的辦法去麵對,好在情緒都是來了去的能量,虛無感常常待不了多久就自己會離開,隻要你不要將專注力都放在驅逐它上。本來情緒跟肚子餓了是異曲同工的,肚子餓了,吃點東西就好,情緒來了,就讓它呆一下,找下存在感,呆久了它煩了就走了。
將這個事情想清楚後,葉予初便放到了一邊,繼續寫自己的書。
因為是寫女孩子成長的書籍,葉予初便開始在市內和鄉下各小學做訪談,了解她們成長的環境,並有時間就到葉家村住住,甚至到偏遠的山區去走走,了解那些地方女孩子真實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