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成品與銷路(1 / 2)

隨後的第三爐玻璃就是正式品,李唐命人開始用模壓器模壓玻璃用品。

這所謂的壓膜器其實就是用熟鐵製造的簡易工具,模壓器上抹上一層用桐油調和的木炭粉末,防止鑄模和玻璃黏合。一個坩堝的玻璃液倒入退火通道降溫後,將一些玻璃液被倒入鑄模。

隨後幾個工匠在孫明華的指揮下壓下鑄模壓具,迫使玻璃液體在模壓器中成型。待模壓器中的玻璃冷卻後,一個圓形玻璃瓶就做出來了。

這個透明的玻璃瓶放在桌子上,雖然在李唐眼中,與後世的普通玻璃瓶沒什麼區彆,放在後世也賣不上什麼高價,可眼下是大明萬曆四十年,這種成色的玻璃瓶完全可以以高價賣出。

此時所有人看李唐的眼神都滿是崇拜,孫明華更是激動的歡呼起來,自己從一個燒瓷工匠進了鐵冶所打鐵,如今又學到了燒製玻璃的工藝,隻要跟著李唐,將來一定可以有更好的成就。

不過李唐在眾人欣喜歡呼的時候,卻自顧自的拿起那玻璃瓶仔細觀察,還是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玻璃瓶的壁裡還有一些氣泡,雖然需要仔細觀察,但是有這些氣泡在,不但會有礙美觀,而且會讓玻璃瓶變得脆弱,容易破裂。

於是李唐和孫明華討論了一下,覺得還是澄清的環節沒有做透。

於是李唐命人在重新做一鍋玻璃熱液,並且在裡麵加大了食鹽的投放量。不過讓李唐失望的是,這一次食鹽放多以後,玻璃上的氣泡倒是減少了,卻讓整個玻璃液乳化了,做出來的玻璃瓶變得不再透明,就如同是磨砂版的玻璃。

眼見如此,李唐決定換一種思路,還是維持原來的食鹽投放量,不過要增加攪拌的工序,試著能不能將玻璃中的氣泡攪拌出去。

於是李唐命人找回縣城去,命鐵冶所立即打造一批鐵棍子,兩個時辰後幾個衙役帶著十幾根“新鮮出爐”的鐵棍子趕回工坊。

此時新的一爐玻璃已經燒製起來,李唐便讓幾個匠人在玻璃液冷卻前不斷攪拌坩堝中玻璃熱液,把玻璃熱液中的泡沫儘量攪拌冒出,之後才加入食鹽做澄清劑。

在加入了攪拌程序後,一個新的玻璃瓶做好了,李唐等人仔細觀察,驚喜地發現氣泡基本沒有了。

“哈哈!”

李唐看著這個完美的玻璃瓶,忍不住大笑起來,有了玻璃在手,自己的財政危機可以宣告結束了。

隨後李唐命孫明華這邊開始正式投產,主要就先生產兩大類玻璃製品:茶具、酒具。

至於鏡麵玻璃,等到玻璃工坊的工匠們熟練之後,再進行研製。另外,李唐也擔心此時就開始生產平麵玻璃,會引來朝廷的注意,畢竟平麵玻璃太紮眼了,容易給自己惹禍,還是先緩一緩為好。

李唐回到縣衙之後,便開始謀劃玻璃的銷路了。

此時的大明玻璃製品很少,民間和官方雖然也有一些玻璃工坊,但是生產出來的成品質量都不太好,產量也不大。

歐洲雖然有威尼斯商人等可以生產玻璃,但在這個時代的西方也一樣是昂貴奢侈品,販運到大明價格更是不菲。

這就意味著此時大明的玻璃市場很大,競爭對手也不會很多,雖然百姓都很困苦,但是大明朝龐大的官僚、士紳集團,完全能消化李唐這個小小工坊的產量。

隻不過此時李唐麵臨一個難題,那就是銷路的問題,雖然工坊已經開始生產,但是也要打開市場,於是李唐決定派人在瓊州府置辦一處鋪麵,作為玻璃製品的銷售門麵。

這件事情李唐交給張義楚去辦,這處鋪麵算是二人合開的,張義楚出人、出鋪麵,李唐負責供貨,賺到的銀子扣除成本之後,純利李唐占九成,張義楚占一成。

“不過對外,這玻璃鋪麵可要說是張家的產業,明白嗎?”

李唐如此囑咐著,張義楚自然不敢怠慢。

“太爺放心,小人一定辦得仔細,隻是......”

“有話但說無妨。”

張義楚說道:“太爺,這玻璃不同於肥皂,這可是尖貨,眼下在瓊州府也隻有府城那邊能賣出去,其他地方即便有人買也不會太多。所以小人的意思是,最好能夠在廣東其餘各地也銷售玻璃,如此才能賺到大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