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編撰(2 / 2)

“那憑什麼給朝廷送去?”

李唐說道:“這次編撰新的魚鱗圖冊和黃冊,隻作為縣衙的內部資料,任何人不得外傳!”

眾人頓時變色,柳子銘則問道:“那咱們昌化縣向朝廷上繳賦稅,還是按照原有的數額?”

“當然!”

李唐說道:“從今年開始,縣衙征收正役和田稅,都要按照新的魚鱗圖冊和黃冊進行,但是向朝廷繳納的賦稅,要按照原有的數額,明白嗎?”

幾人紛紛點頭,如此昌化縣就能截留一部分增長出來的錢糧,雖然不多,但是總比平白拿出去要好。

其實李唐心中還有一個擔憂,這次雖然將昌化縣的魚鱗圖冊和黃冊更新核準了,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數據百分百還會重新失真,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李唐卻沒有什麼好辦法避免這種情況,因為魚鱗圖冊和黃冊雖然弊端很多,但確是這個時代最先進、最準確的治理手段了。

這個時代的歐洲人根本沒有如此細化而又理性的治理手段,西方人的治理水平已經被大明甩了幾條街。

所以李唐目前階段隻能繼續使用魚鱗圖冊和黃冊作為數據支撐,不過必要的“補丁”還是要做的。

“這次雖然核準了魚鱗圖冊和黃冊的數額,但是百姓添丁減口,耕地增加減少,都是隨時都在變化的。”

李唐沉聲說道:“所以本縣今日就定下規矩:從今年開始,咱們昌化縣的魚鱗圖冊和黃冊每兩年核準一次。戶房要時刻盯住此時,民間田畝過戶,以及新丁辦籍、老人過世,各鄉都要及時上報,戶籍要時刻記錄在案,兩年時限一到,便將此作為核準的數額依據。”

白水吉抱拳領命。

一旁的左益朗說道:“隻是如此一來,各鄉也要增加人手才是,以下官之見,不妨在各鄉重建保甲製,在各鄉各都設立鄉首、都圖長、保甲長,層層管控才是。”

李唐點頭說道:“此事縣丞負責吧,在各鄉選定合適人選,記住一點:各鄉首、都圖長、保甲長不能讓士紳擔任,必須選拔當地百姓之中有能力、有威望的普通百姓充當!”

左益朗為難的說道:“如果這麼辦,恐怕各地士紳會不服的。”

李唐冷聲說道:“誰敢不服,讓他找本縣理論便是!讓這些人充當各地鄉首、都圖長、保甲長,那就等於將本縣的一半權柄拱手讓給那些士紳了!”

“是。”

隨後李唐繼續說道:“此事要立即辦理,本月之內就要辦好。以後收稅、征調人手、執行本縣命令,都要各地鄉首、都圖長、保甲長出力負責。”

“當然,本縣不會讓他們白乾,所有人都由縣衙按月發放工食銀,鄉首每月五兩,都長每月四兩,圖長每月三兩,保長每月二兩五錢,甲長每月二兩。”

“這些人不能是一成不變的,每兩年為一個任期,縣衙重新核準魚鱗圖冊和黃冊的時候,會對各地鄉首、都圖長、保甲長進行考核,從賦稅征收、安靖地方、執行政令等方麵進行評測,不合格者裁撤,合格者晉升嘉獎!”

左益朗、柳子銘、白水吉、張義魯四人聞言都很吃驚,因為在大明朝,縣以下是不設官吏的,都是鄉老士紳“自治”。

李唐此舉已經是直接設置官職了,雖然都不是朝廷的正式官吏,但是也足以讓李唐實際掌控縣城之外的所有鄉村了。

對於李唐此舉,眾人自然不會反對,隻是左益朗擔憂道:“隻是此舉會加大縣衙的開支,此番核準耕地數額後,縣衙就要繼續補建水利設施,還要重新分配部分耕地,給新得耕地的百姓分配耕牛、種子和農具。再加上數百衙役、鄉勇的開支,以及縣衙的各項開支,下官擔心目前縣衙的財力會難以支撐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