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編撰(1 / 2)

大明朝自從張居正推行新政以來,以推行一條鞭法為目的,開始進行全國性的田畝清丈,這也是全麵施行一條鞭法的基礎。

當年明太祖朱元璋最初定的天下稅畝,有超過八億五千萬畝的納稅耕地,朱元璋就是依靠這些充裕的土地支撐起洪武盛世。

但是,到了弘治年間,朝廷再次清核天下稅畝的時候,大明朝賬麵上的稅畝就隻剩下六億二千萬畝而已。減少的兩億三千萬畝數額,雖然會有一些土地被拋荒,分封給諸王,或者是收歸官田、學田,但這僅是占天下稅畝極小的一部分。

大明休養生息二百餘年,並沒有多少土地流失的理由,僅明太祖之後,就對貴州整個省進行了開發,國家的稅田,應該大量的增加才對,怎麼反而少兩億多畝呢?

原因就是土地兼並!

越來越多的土地,不斷從百姓手裡被侵占、掠奪、收買,然後歸並到士紳官僚的手裡。大量的土地歸並以後,士紳官僚為了達到逃稅的目的,又通過各種手段隱瞞土地數額,致使朝廷賬麵上的稅畝大量減損。

另外,不僅僅是稅畝,明太祖朱元璋還定了天下軍屯田四億多畝,這些土地,不包括在當地官員征稅的黃冊之內,到了如今的萬曆朝,這些土地也被侵占得所剩無多。

按照李唐的粗略估計,大明朝到如今至少有一半的土地沒有征收到應有的稅!

所以李唐這次在昌化縣清丈土地,就是把這些隱瞞的土地清查丈量出來,雖然從土地上收取的稅賦也沒有太多,而且還要上繳朝廷,但至少要保證昌化縣的土地、人口數量是準確無誤的,這是以後李唐治理地方的依據和底氣。

八月十五日,張義魯和白水吉主持的實地清丈告一段落,至此整個昌化縣的耕地數目、人口戶籍情況已經全部核查清楚。

在曆朝曆代,清丈土地都是一場幾乎不可能取得勝利的戰爭。有的官員為了增加田畝數為功,多報清丈數據,以尺寸較小的丈量儀器,或者征收其它的田畝來充當虛糧;有的出於“愛民”的理由,則儘量的少報田畝數,或者降低土地的質量,以減輕百姓的負擔。

再加上士紳的隱藏和抵製,這就讓朝廷的清丈變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至少不可能做到完全準確。

但是李唐卻做到了,至少在昌化縣這裡,李唐的實力已經淩駕於本地的士紳,所以才能在十幾天的時間裡完成這一壯舉。

“太爺有所不知,國朝從萬曆六年初到八年未,曾經用時三年,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核查天下田畝,共得耕地七億二千萬畝,比弘治年間,僅增長了一億多畝,”

此時李唐將縣丞左益朗、主簿柳子銘、司吏張義魯、戶房司吏白水吉叫到三堂內,眾人見到裝了好幾個大木箱子的數據卷宗,臉上都露出了興奮之色。

左益朗更是說起了萬曆初年朝廷清丈的事情:“朝廷的這次清丈雖然看上去成績斐然,卻是朝廷上下都很清楚,得到的數據離實際情況還相差甚遠。也就是說,依然有大量的耕地被士紳,甚至是官僚兼並隱藏著!”

李唐點頭讚同,畢竟現在這個時代並沒有後世先進的信息手段,甚至以大明帝國粗忽的基層控製力,也無法通過投入大量人工的手段進行清丈,隻能得出一個非常不準確的數據而已。

“哈哈。”

左益朗笑著說道:“按照原本的魚鱗圖冊和黃冊,咱們昌化縣有耕地四萬三千五百一十三畝,有民五千八百二十七戶、口三萬五千二百四十四人。經過這次清丈土地、核查人口,咱們昌化縣的實際耕地數額達到六萬一千二百五十八畝,有民六千九百三十七戶、口四萬三千七百五十三人!”

李唐也是非常高興,增加的耕地一部分是士紳隱匿的,也有一部分是李唐下令開墾的荒地。而增加的人口,除了各處士紳拋售耕地後釋放的隱戶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是遷徙過來的災民,李唐全部落戶為昌化縣戶籍。

“既然數據都弄清楚了,那戶房與架格庫兩方就辛苦一下,立即開始編撰新的魚鱗圖冊和黃冊。”

左益朗問道:“太爺,按照朝廷的製度,魚鱗圖冊和黃冊都要一式四份,瓊州府、廣東布政使司和戶部都要有存檔備份,咱們這次是不是也給上麵送去?”

李唐反問道:“朝廷下令清丈土地、戶籍了嗎?”

“沒、沒有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