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門閥勢大的因果(1 / 2)

鄭貴人的躁怒平息得很快。

她並不覺得自己成為了笑柄,更不認為已經一敗塗地,皇帝當眾掃她的顏麵,處罰了這些年來她在內廷培養的人手,但沒有給她任何實際的懲處,她依然還是建康宮的三夫人之一,她的兒子仍然還是東豫的親王,她隻是在和昭陽殿的此次對決中占了下風,可謝妃占了上風又如何呢?朝堂之上舉劾謝晉的風波沒有因此平息,謝妃沒有子嗣,就注定成為最終的輸家。

而讓鄭貴人更加“安慰”的是當她丟了一場小臉之後,愉音閣喬嬪身邊的宮女付氏卻還暗暗托她長風殿的宮人送來了親手繡製的錦囊,鄭貴人的規度未被裁減,倒不缺這個錦囊,可這個錦囊的含義卻是付氏不改忠事的暗示,這說明什麼呢?雖然說皇帝已經宣告添設所謂的查舉司,嚴申所有宮人不許再附黨謀私,可就連一介小小的宮人都不把帝令放在眼裡,但凡還有點膽識的人,都能堪破什麼才是通達富貴的正確途逕。

皇帝根本不具挑戰長平鄭的氣魄,雷霆震怒,也無非隻是給她這麼一記下馬威。

鄭貴人根本不知道昭陽殿應事之後,被她當成奪勝殺手鐧的三皇子殿下已經有如一根霜打的茄子。

三皇子主動去省過堂“反省”,當皇帝陛下這天結束了殿議,才聽章永稟報了此事,陛下略沉吟了一陣,才讓章永去宣三皇子來見,現如今侍中是由瀛姝的族伯王岐擔任,今日他也正在禦書房,不過他的職責在於提供治政方麵的諫議,尋思著陛下現在宣見三皇子應是要以君父的名義訓誡兒郎,他這外臣在場多少有些尷尬,便打算暫且回避,陛下也沒留他在場,隻囑咐道:“帝休應該在值事廳督促女史們錄卷,茂之喚她來侍奉吧。”

王岐心裡就是“咯噔”一下。

不怪他多心,他知道自己侍中這個官職靠的無非是君帝對於臨沂王氏的信任,在君權大統的朝代,越是靠近君主的官員就越是位高權重,因此侍中在朝堂上的影響力甚至堪比宰相,不過而今的局勢卻是皇帝不得不依賴門閥共治天下,朝政之事連君主都不能乾綱獨斷,做為君帝參謀的侍中職權就大打折扣了,而王岐現在還隱隱感覺到,皇帝陛下對他的信重甚至比對中女史的信任都有所不及,王岐倒不至於因此眼紅族侄女,可對於整個臨沂王氏而言,光明堂大宗嫡女五娘的婚事已經成為了闔族最重要的一樁姻聯。

陛下要教誡三皇子,何故要召瀛姝在側呢?

瀛姝聽得消息,神情倒是平靜,交待子施暫替督促錄卷,當她出了值事廳,才聽王岐道:“陛下剛才還宣見了角宿君。”

瀛姝也知道三皇子今日連早膳都沒有用,就趕到省過堂麵壁自罰,這倒是一件極其稀罕的事,因為自從連南次都被授予了職事後,省過堂裡的唯一“常客”就隻剩下六皇子,這少年是真的越來越有“爛泥”的態貌了,日日去太學聽講,且是諸多博士的重點授學對象,奈何彆說半寸長進,居然“激流勇退”,莫說學富五車,現在連朝廷的重要政令他都無法參悟,最近還迷上了清談,居然學效著她的二世父,靠著塗脂抹粉修飾形容氣態,手裡不持把塵尾連話都不會講了似的。

六皇子前生可沒那麼迷戀她家二世父。

瀛姝稍微地磨蹭了下才前往禦書房,還悄悄衝寺人祈打聽:“陛下已經訓誡完畢了吧?”

“陛下倒沒怎麼怪責殿下。”寺人祈對瀛姝恭敬如常。

瀛姝對寺祈也很友好,衝他微笑,轉身時,膝蓋卻是一軟,重重一個踉蹌,還好被寺人祈及時扶住,瀛姝似乎並沒留意寺人祈匆忙間伸出摻扶她的那隻手,趕緊致謝:“方才跽坐了好一陣,就覺膝腿有些酸脹,險些失儀,多勞寺人扶助。”

“季候寒冷,女監就算年輕,但過去可沒受過在冷殿長跽的辛苦,還得當心莫在膝腿上落下疾患,著實宮人們不少都有此類病症。”

瀛姝又謝了寺祈一回。

她有時的確會因為長時間跽坐導致膝腿酸脹,行路時偶爾會感經脈岔氣,當然這種問題其實很多人都存在,大不必擔心落下疾患,隻不過慢說她是女兒家,自幼便受到嚴格的儀態督訓,哪怕是世族門第的兒郎,也多要維持風度儀容——中正品評人物,首看的是門第出身,次看的是儀表德行,隻要膝腿沒有骨折,行走時都鮮少發生踉蹌的情況。

剛才瀛姝是在試探寺祈。

子薑突然出首,瀛姝當時就被寺祈提醒子薑跪見謝夫人有何目的,可事後她聽陛下那番話,就連陛下都不知曉子薑是投毒的執行人,那麼寺祈為何知道這件密事呢?而更讓瀛姝疑惑的是,陛下分明已經知道了寺祈對她的提醒,卻並未追究,瀛姝再聯想到了前生時,寺祈是為司空北辰以“惡鬼”的名義處決……她這幾日開始留心寺祈的習慣,寺祈似乎並不慣用左手,然而剛才寺手相扶,伸出的卻是左手。

建興二年,惡鬼案首發,遇害的宮人是被凶手掐死,然而根據柳太醫察看仵驗筆錄,那起案件的凶手慣用的是左手。

寺祈不應是殺害最近一起遇害宮人掌嫻的凶手,可他和“惡鬼索命”案真的毫無關聯麼?他的左手非常有力,然而卻刻意隱瞞著這一習慣。

瀛姝又站了片刻,才入禦書房。

禦書房其實不僅是一間房舍,也有中廳的設置,中廳一般作為陛下偶爾接見外臣的場所,左側槅扇之後,才是皇帝批閱奏章的偏廳,因為中廳現無外臣,故而槅扇並沒有閉合,隻是進入偏廳後,還得往北再經兩道槅扇,最裡間的西窗前,皇帝坐在高足榻上,禦案之南,三皇子也正襟危坐著,內間被薰籠烘得溫暖,銀絲炭不出絲毫浮嗆的煙氣,書架一側半人高的瓷樽裡,梅花的香氣依然冷洌。

“帝休,是你提議的可赦年滿二十五歲的宮人戓歸或嫁,你還提出若有這條恩律,必得考慮小選製度的健全,你因何會有這樣的顧慮?”

陛下召她這時來禦書房,竟是問這事?

瀛姝也隻好應對:“其實便是沒有製定赦放宮人的恩律,每隔三年,都會進行小選補充宮人,應小選的女子,既有寒庶出身,更多的是貧民布衣的良家子,寒庶家境的女兒尚有應選與否的自由,可於貧民布衣而言,隻能依從朝廷律令,如若定施恩律,應當會致使小選充員的人數更增,可並非所有貧民布衣都甘受骨肉分離的悲愁,朝廷若不在製度上加以嚴限,隻恐地方官員借小選之製施以暴政,陛下製定恩律原本是體恤之意,卻反而會讓貧苦百姓心生怨憤了。”

“你在提議之前,已經參詳過現行的小選製度了?”

“是。小選之令其實對寒庶並無強限,寒庶之門的親長若不打算送家中女兒應選,便可以不必申薦,可征召多少宮人,各州先有大額,再由州官限定各縣的小額,再由縣衙的小吏負責具體的征集,但凡為縣衙小吏擇中的女子,必須參選,侍婢詢問過不少小宮女,因為家中實在沒有財帛行賄小吏,竟有姐妹三人被迫應選入宮的事例,且她們的爺娘並無子嗣,女兒皆應選入宮,竟致老無所依。”

“朝廷的征選令,竟然私肥了吏員的腰包!”

“還有不少州府的屬官,但小選令強霸民女為婢妾,又或者見民女之中有天生麗質,先以其家人的安危要脅,待這些選女入宮後,便薦為權閥的耳目。”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