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64章 累壞了的兩個皇子(2 / 2)

可四郎你為何關心起這件事案呢?你現在可不是分心的時候。”

有個智慧的母嬪,有時卻也辛苦,司空月狐揉了揉顳骨:“當日我看顯陽殿的情形,皇後殿下對王五娘的提議極其不滿,很顯然,皇後並不樂見惡鬼案告破。”

簡嬪看了兒子一眼,不由蹙了眉頭,良久才說:“為了些小利益,皇後如果真就造成了宮人的慘死……我心中是不認可如此惡毒的手段的,可畢竟事涉儲位,當真相大白那天,陛下必然也不會讓皇後、太子承擔罪責。

四郎,你是擔心五郎跟王良人太積極,到時卻會讓陛下為難?”

“五弟雖不和我親近,但論起利害關係來,我與五弟間最不可能產生任何矛盾衝突,皇室裡的鬩牆之爭,已經有不少人卷涉其中,五弟本無意於爭位,他不應為太子猜忌。至於王五娘,她的初衷是好的,因此父皇對她也很是認可,可王五娘在宮中的處境本就是四麵遇敵,多少人都瞅著時機要算計她,我答應過端止,要護王五娘安全,但我立時就要出征了。”

“我也喜歡那孩子。”簡嬪也能體察兒子的心思,點點頭:“你就莫分心了,我會護著她的,且我尋思著陛下的心思,哪怕不會讓這起事案造成儲君的閃失,可也必然明白王良人的本意是要阻止宮中那惡鬼的惡行,陛下當不至於怪罪王良人。”

“因此,阿母可知事案的進展?”

“我不是太清楚,但我若是詢問王良人,她當不至於對我有所隱瞞。”簡嬪很有信心。

“哦?”

“哦什麼哦,我什麼時候亂打過保票,沒有成算的事我會信口雌黃麼?王良人心眼多歸多,看得出不是輕信莽撞的人,可我在旁看著,那彭良人有失謹慎,因她出身低,並無什麼價值,但凡有點心機的選女都不會跟她來往,王良人卻是真心實意待她的,因此那孩子啊,不失心性率真,也有識人的能力,她定然能看出我對她隻有善意。

她如今還在內訓署受教呢,我和她多有接觸,我確信彆看她跟五郎要好,但對喬嬪卻是心存提防的,反是更樂意與我親近。”

簡嬪既是答應了兒子,自然不會失信,她還知道一些事。

比如那天皇帝在乾陽殿召見了瀛姝,瀛姝人還沒走,張良人就趕緊往乾陽殿去了,張良人因何聽聞了風聲?簡嬪不知謝夫人心裡有譜沒譜,她反正是認定了跟喬嬪有關,但喬嬪必然也不會親自去唆使張良人。

可笑的是張良人,她還是個選女,哪有資格去乾陽殿擾駕?自然是白走了一趟,但未久,瀛姝也從乾陽殿出來了。

簡嬪這日裡往昭陽殿去,瞧見謝夫人正唉聲歎氣,一臉鬱鬱不樂的神情,簡嬪委婉的一套話,謝夫人倒也不瞞她因何發愁。

“我既讓帝休這孩子進了宮,當然是盼著她能早早承寵的,前日陛下召她去乾陽殿,我心裡就存下了期待,哪知等她一回來,卻說陛下隻是詢問案情,我打問了又打問,帝休竟說陛下視她仍如自家的晚輩,這……我也清楚這事不能急,陛下既是讓她以選女的身份入了宮,哪能一直還擺著親長的架子,帝休這孩子哪兒哪兒都好,隻是儘管及笄了,卻半分不懂得男女間的情愫,她一派天真稚氣,時常提起陛下來,還會以‘阿伯’稱謂,她既如此,這讓陛下怎能將她看作後宮選禦呢?”

關於已經打算奪儲的事,謝夫人自然不會對簡嬪言明,簡嬪也知機的避開這件機要,笑道:“女兒家也不是當一及笄但立即會動情愫,有的女兒家開悟得早,有的卻開悟得晚,妾本家的兩個侄女兒,眼看也要及笄了,莫看她們早早的往夫人家的十郎車裡丟過香囊,看似開悟了,前些日子入宮,我一問她們可有了意中人,她們異口同聲說沒有,我問她們不是往十郎車裡丟過香囊麼,她們說是替我那孽障丟的。”

簡嬪口中的“孽障”,謝夫人心中明了,也笑了:“流晶是說心悅青兒,但我瞅著她也並沒開悟呢,就是覺得青兒風儀佳,但又沒有機緣親近,因此才心生仰慕,她來我的昭陽殿,打聽的都是青兒,但從不問我青兒有無意中人,隻問青兒愛讀什麼書,仰慕哪些辭人,日後是要入仕呢,還是避於林泉做個隱士,我瞅她那意思,大是希望青兒做個隱士,你想想,流晶要真著嫁給青兒,可有哪個附馬能做隱士的?”

兩個人笑了一番,謝夫人又長歎息了:“阿陸就帝休這獨女,我知道要不是因為選妃令,她定是傾向招贅的,因此便也不擔心帝休開悟不開悟,偏是我,無兒無女的,也不知要如何教女兒家開悟,且我多少還是自責的,因我的私念,帝休成了選女,她的確和陛下是隔著輩分的,便是開悟,當也是對青年兒郎動心,這才是人之常情。”

“我看王良人雖沒開悟,但是懂得道理的,既然已經應選,又哪能不知本分二字呢?夫人還當多些耐心。我今日來,正是因為宮中的命案,想著打聽下王良人是否有了進展,說來這起命案連內刑司都束手無策,反而我瞅著王良人倒像有了眉目樣子,她一個女娘,若真能查實案情,真真讓人刮目相看,我也期待著這件事案能早水落石出。”

“那阿簡你可得等等了,帝休現還在廷尉署呢,不到日落時分她是不會回來的。”

謝夫人竟忽又覺得驕傲:“慢說咱們了,哪怕是皇後,也無權去廷尉署調閱案簿,整個內廷的女子,也唯有帝休享此特權,陛下對她有多賞識,又豈是何氏、張氏之流比得?”

這倒是實話,簡嬪心悅誠服的點了點頭。

謝夫人緊跟著又問:“那個鄭氏,她如何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