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美男計(2 / 2)

“舅母,娣婦身邊的西垣,原是陛下安插的耳目,一直在監視娣婦。”

“有這種事?”

“關係到宮闈禁秘,娣婦也不敢多泄露,隻是跟我說了這麼個事兒,我尋思著,如果王瀛姝這次出使回不來,也還罷了,如果她有那幸數回來了,擱陛下對她的信重,現在已經是封了她尚書郎的官銜,不定日後還會多大的恩封呢。

娣婦可是王瀛姝的眼中釘,我必然要多替娣婦著想的,陛下既然在娣婦身邊安插了個人,我尋思著,我們也應該在王瀛姝身邊安插個耳目,熒鬆就是合適的人選。”

“熒鬆是青娥的婢女,王瀛姝怎會相信她?”

“熒鬆是娣婦的陪嫁婢女,她的身契雖然在娣婦的手裡,父母家人卻還在臨沂王氏呢,臨沂公現在已經不讓娣婦進家門了,娣婦想見親生父母都見不著,可見臨沂公啊,不當娣婦是孫女,隻把王瀛姝當成奇貨可居。

我冷眼看著,熒鬆的確是個實誠人,重情重義,隻不過娣婦的性情……她就不會籠絡仆婢。正因為娣婦有這樣的短處,才會讓王瀛姝覺得有機可乘。我這回是把西垣也算計在裡頭了,這回熒鬆受了罪,西垣看在眼裡,務必會上報給陛下,陛下知情,王瀛姝應當也會知情。

如果王瀛姝有命回來的話,我再告訴娣婦,讓她挑個錯,乾脆把熒鬆發還官牙,不過,到時先讓舅父安排嚴亢出個外派,熒鬆沒了嚴亢這個依靠,求救無門,王瀛姝縱然出手相助,收攏她為己用,好打聽出娣婦的把柄來。

熒鬆固然懷恨娣婦,不過如何對嚴亢動情,不聽娣婦的差遣,總得聽嚴亢的唆擺吧,到時候熒鬆就有大用了。”

現在沙氏的眼中,劉氏已經成了被光環籠罩下的絕頂聰明的人,劉氏之計皆為妙計,劉氏之策皆為上策,她理當言聽計從。

劉氏像菩薩一樣微笑著。

她可不管哪個皇子能奪位,她想弄死的唯有二人,她確實相信熒鬆是重情重義的人,當初王瀛姝隻不過給予了熒鬆小恩小惠,熒鬆為了保護王瀛姝生的那個孽種,居然能豁出自己性命!!!

這回,她搶先給了熒鬆恩惠。

而且還是利用嚴亢。

嚴亢雖是寒門子,皮相卻不輸給世家子,寒門子在奴婢麵前還是尊貴的,嚴亢溫情相待,區區奴婢的芳心哪能不被打動?劉氏沒想過親自出麵籠絡熒鬆,因為她的目標,還不僅僅是王瀛姝而已!!!

臨沂王氏滿門,都必須付出代價。

使團從永昌渡出發的那一刻,薑漠這個北漢的鎮原王就注定回不到太平館了。

皇帝陛下要宴請他,並且暫時讓薑漠居住在宮城之內的景延宮。

北漢的使團,當然也不可能隻有薑漠一個主使,副使已經隨著大豫的使團歸國,單留下薑漠這麼一個人質,但畢竟薑漠的親衛,共六十員,這是理應留下的,六十個北漢的驍衛雖然不可能在大豫的宮城生事,可是如果皇帝陛下一直把薑漠留在宮城之內,就等如廣而告之薑漠其實就是一個人質了。

建交,有了人質的概念,多少是滑稽的。

比起夷部來,大豫是禮儀之邦,就不能在禮儀上先被夷部挑錯。

可就這麼把薑漠放在太平館,又的確不讓人放心,薑漠的親衛是否都是可信之人,這些人中是否隱藏著刺客,這已經讓大豫的君臣提心吊膽,不能完全排除風險,更不說還要提防北趙等國的細作趁機作亂,而除了這些“外因”,盧遠和崔琰一方臣公擔心賀遨會使壞嫁禍給太子,鄭備一夥人擔心太子及二皇子會使壞害累三皇子有去無回,賀遨一夥人也在擔心太子黨會借機孤注一擲絕處逢生。

總之,無論是皇帝,還是朝臣,這回的意見倒是空前一致,認為最好是把薑漠安置於台城之內,相比起來,台城比太平館可要安全多了,還能夠名正言順的把薑漠的親衛留在太平館——大豫的皇子盛情邀請鎮原王暫住於皇子府,自然就會擔保鎮原王的安全,鎮原王從親王中,隻擇少數心腹在側使喚,就能杜絕被“自己人”刺殺的風險。

可究竟是住在哪座皇子府呢?

三皇子出使呢,鄭備不可能代替三皇子邀請,他心有不甘先退出了競爭。

喬子瞻就更不可能替南次出頭了。

司空月狐一心一意用在推進奇襲之計,無意加入競爭,要實現這個絕密的計劃,把北漢人放進心宿府裡就是自找麻煩,而且司空月狐也不會與太子相爭。

因此就隻有太子黨和二皇子黨相持不下了。

太子其實也不想承擔這麼副重擔,奈何盧遠、崔琰做為他現在的左膀右臂,一致認為紫微宮才是最安全的地方,他表現得太消極,豈不顯明了居心不良,巴不得薑漠發生個閃失,讓兩國建交成為泡影,二皇子上躥下跳忙碌一場竹籃打水一場空不說,還極有可能惹火燒身。

太子裝也得裝作力爭。

二皇子就更加當仁不讓了,他這回倒是真心實意希望兩國建交能夠順利達成,就算北漢王反悔,扣留了神元殿君一行使團,到時他也要力諫君父息事寧人,提個彆的條件,不管是要北都榷市的全部稅利,還是讓北漢納幣,甚至提出讓北漢把武都割讓給大豫統管,隻要北漢稍作退讓,就可以將鎮原王毫發無損的送回,比起實際利益來說,軒氏女、王瀛姝回不回得來大豫根本就無關緊要,至於司空木蛟和司空南次嘛,沒能完成使命,本來就是重罪,死在北漢也是理所應當。

太子和二皇子相爭得不可開交,這樣的情況下,也隻能皇帝陛下作出決斷了。

皇帝當然要和司空月狐這個兒子私下商量。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