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克複中原》全本免費閱讀
夕陽垂下,暮色升起,本是戒備最為鬆散之時。
渡江的江東物資隊突遭襲擊,黃昏寧靜的江景被打破。
甘寧立於船頭,巨矢襲擊過後,戰船又迅速衝上前去,隨後對著江東船隻火勢齊發,不多時,江心處便有火焰升騰而起。
不等警報傳至皖口水寨,巡營的水軍已經肉眼看見了江上的異常,消息很快傳至蔣欽那裡。
蔣欽也不由分說,當即率領戰船迎上江心,以援護那些運送物資的船隻。
原本橫渡的江東貨船,遇襲後乾脆順流而下,以儘快脫離甘寧的襲擊。
而甘寧則仗著船多勢眾,船大欺小,順流壓上。
皖口南寨,朱治正一籌莫展地思索撤兵計劃,縱心有不甘,卻也不得不認清現實。
陳武投敵的消息已經開始在營中傳開,造成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因為江東與江夏特殊的仇敵關係,幾乎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向來以忠義耿直的陳武在這種情況下投靠黃祖,造成的不良影響無異於一場大潰敗。
所以朱治是打算主動撤軍的,就現在人心浮動的狀態,怎麼接戰呢?
現在的問題是,他還撤不撤的了。
朱治無論如何也不明白,陳武怎麼就投敵了呢?黃祖到底給了他什麼好處?
多想無益,朱治拋開雜念,取來筆墨,打算寫信向主公求助。
“唉,曾經信誓旦旦要奪回尋陽,結果尋陽沒奪回,廬江已全盤失控了。”朱治自嘲道。
江水上的圍追堵截還在繼續,甘寧憑借水軍優勢,穩穩占據上風。
失利的消息一條條傳向宛陵,孫權近來可謂內外交困。
收到朱治援書,孫權拿不定主意,便召來張昭與諸葛瑾一同商議。
“子布先生,朱君理來書,要我派兵助其撤回江東,否則有全軍覆沒之危,廬江局勢為何突然惡化至此?”
張昭輕捋胡須,徐徐開口:“興許是君理怕主公不理會他,故而言辭浮誇,這一籌是黃祖占了上風,但要說全軍覆沒,未免太兒戲了。”
孫權聽著,又望向諸葛瑾,他剛從廬江回來,想必更有發言權。
“子瑜以為如何?”
諸葛瑾先一拱手,然後端正著,慢條斯理道:“周都督與程將軍已撤至臨湖縣駐紮,如今章陵軍兵鋒已與江夏軍彙合,考慮到李術與陳武之事,還望主公慎重待之。”
孫權點點頭,張昭是覺得朱治誇張了,而諸葛瑾則勸他認真對待,也就是滿足朱治的請求。
但孫權還是不解。
“子瑜先生,江東與江夏相互攻伐,曆來互有勝負,為何今朝儘是我江東落敗,公瑾與君理相繼失利?”
諸葛瑾也不知該如何說,要說得過去,不同之處就是兄長和三弟帶著章陵軍來了。
然而問題又在於,此前朱治對抗黃祖,太史慈對抗黃忠,皆是綽綽有餘甚至朱治還占了江水以南的江夏諸縣。
不過這個緣由,叫他怎麼說得出口呢。
江東敗得慘吧,沒錯,在下兄長與三弟乾的。
孫權看諸葛瑾端著臉,心中猜個七七八八,再看一眼張昭不以為意的樣子,又低眉看了眼朱治的求助信。
思忖片刻,孫權再度開口。
“子瑜,目下江北失利,廬陵多亂,各方勢力蠢蠢欲動,我意與江夏全麵罷兵,江夏放君理過江,江東不再染指廬江,子瑜以為如何?”
不等諸葛瑾開口,張昭卻先提出了異議。
“主公,放棄廬江,恐公瑾……”
“公瑾那邊,我自與他言說。”說著轉向諸葛瑾,“子瑜,吾知此舉有些強人所難,不過若是江東都無法鞏固,還談何廬江,此事,便仰仗子瑜了。”
見孫權如此誠懇,諸葛瑾隻好點頭答應。
“主公有命,瑾自不會推辭。”
孫權一笑,“江東數萬將士,便拜托子瑜了。”
“恐怕不會順利。”諸葛瑾略有擔憂。
“權相信子瑜之能!”孫權還給他鼓了鼓勁。
···
皖口外圍。
朱治正在全麵收縮戰線,為撤離做準備,同時魏延黃祖李術三軍也節節逼近。
雙方最後駐紮地,近乎挨在了一起,加上基本控製江域的甘寧,這意味著皖口之圍已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