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章 相得益彰(2 / 2)

重返1977 鑲黃旗 7665 字 2024-04-17

可問題是作為國營小吃店來說,各方各麵受限製的地方太多了。

彆的不說,對這麼一個新開張的夜市,領導就不可能太重視。

還有職工積極性的問題呢。

他們又能派幾個人手來,占多大的攤位啊?

另外當年缺乏冰箱、冰櫃這樣的冷藏手段,大部分活計,在夜市都得臨場現張羅。

而且小吃這東西吧,講究精工細作,那和快餐還不大一樣,不可能太快了。

這樣一來,國營小吃店們的品種相對單一,人手又不足,如果麵對十幾二十個人還算應付得來。

要是要是動輒幾十口子,乃至上百人的蜂擁而至,那就超出能力範圍之外了。

反過來,“大食堂”的師傅們就不一樣了。

從資源上來講,洪衍武是廠子行政科的副科長,龐師傅是大食堂大拿。

北極熊的人造冰,各種家夥什、外加啤酒汽水,連帶運送人員。

洪衍武以權謀私一下,通過調配服務公司的汽車,就全給送到夜市去了。

晚上需要準備的食材呢,甚至在大食堂的班兒上,龐師傅就帶著大夥兒依次準備好了。

那真是要多方便又多方便,光這陣勢、後勤就不是其他攤位能比的。

從工作態度上講呢,大家夥兒也不是像國營小吃店的職工,一副不情不願,叫苦連天的樣兒。

彆看好些人是從班上下來的,可他們這是為自己乾。

經濟刺激下,反倒更加精神抖索,積極性高漲。

當然,最關鍵還得說工作的方式上。

“大食堂”的這幫人天天都得喂飽廠子裡的兩千人,麵對多少人都不帶犯怵的。

特彆是帶班兒龐師傅、苟師傅,他們原本就全是“口子”上的,過去專辦“紅白事”的。

最擅長的就是怎麼做到在陌生的環境下操持,做到人多不亂,省事好吃的。

說白了,“大食堂”的經營方式更接近於“現代快餐”。

要論服務大眾,這個年代的中餐範疇,恐怕沒有比他們更專業的了。

還彆不信,就拿肉餅、餡餅、鍋貼、糊塌子、褡褳火燒、配小米粥、棒渣粥、荷葉粥這一組來說吧。

看著有葷有素樣兒挺多,可仔細瞅瞅,全都是帶餡兒的,且全是用大鐵鐺烙出來的。

分工明確,合理安排,這麼多種類,其實隻需要五個人操持足以。

兩個做的,一個烙的,一個盛粥幫手的,一個收錢倒垃圾的,就夠了。

其他的組也一樣,有專門大鍋翻炒的,有專營上屜蒸食的,有專來下鍋煮麵的。

絕不兼營其他製作方式的飲食。

所以就能熟能生巧,跟流水線似的,每個顧客等不了多久。

而且額外還得說明一下的是,“大食堂”這夥兒人不光製作速度快,口味上也不孬。

即便論“好吃”這倆字兒,丁點兒不比老字號差。

就比如說“帶餡兒的”這組做的褡褳火燒吧。

這是“口子”上的獨特飲食。

儘管“門框胡同”的“瑞賓樓”做這個有名,在京城口碑向來是第一。

可那也是創始人為了生計,違背了“口子”規矩,從行裡傳出來的。

龐師傅和苟師傅教出來的徒弟,那才是正行啊。

再比如說“翻炒組”,也有兩樣顯本事的吃食。

一個是“蛋炒飯”,另一個就是“炒疙瘩”。

這“蛋炒飯”呀,看似人人會做,可實則不易。

真像庾澄慶唱得似的,“最簡單也最困難,飯要粒粒分開還要沾著蛋”。

千萬彆懷疑,這不是假的講究。

像一般人吃過的“蛋炒飯”都是雞蛋和飯粒分開吧?

那叫做“碎金飯”,屬於家常類最容易的做法。

還有一種,必須得講蛋漿均勻裹在飯粒上的,這叫做“金裹銀”。

卻是“口子”行裡的獨有絕活兒。

過去的京城人不是老得辦喜壽堂會嘛。

所以“口子”行,就連個“蛋炒飯”也不能馬虎了,照樣得講究吉利。

類似的,還有金裹銀的卷子,金裹銀的餅,那真沒少費心思。

而這種“蛋炒飯”的製作要求,就是外觀要做到“金銀剔透”,而絕非“晶瑩剔透”。

另外,口味上最重要的是靠豬油提香。

得在蛋液和鍋鏟舞動之間,把飯、蛋、蔥,均勻且精妙的相容相交。

千萬彆小看這一點。

一碗簡單的豬油拌飯,就常常能使挑剔的美食家潸然淚下。

而無論是米飯、麵條、餛飩、青菜,隻要加一勺豬油,就能產生神奇的魔法。

確實,豬油吃多了對身體不好,不能多食。

可除了遇見“口子”上的師傅,這麼精彩的蛋炒飯又哪裡有機會吃到?

既然如此難得,若是隻圖個香香嘴,臭臭屁股的食客,這一點缺陷也就可以忽略了吧。,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