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這道“蛋炒飯”差不多,大食堂的“炒疙瘩”看似家常之物,卻仍然非同尋常。
敢情他們的技術,是源自“穆家寨”,師承“恩元居”的正科兒。
凡是老京城人,可能個個都知道“炒疙瘩”的來曆。
創始人既非是什麼厲害的人物,也不是皇宮當過差的禦廚。
其實隻是京城一個清真小飯鋪“廣福居”的店主——穆老太太和她的閨女。
而這道小吃,其實是在民國初年缺乏原材料的情況下,為了生計,給娘倆生生逼出來的創意。
不過“炒疙瘩”味道香鮮,價格也便宜。
煮炒兼用,主副合一,又解饞又管飽,確實彆具風味。
推出不久,竟然獲得了不少逛“琉璃廠”的文人熱捧。
從此“廣福居”不但顧客盈門,名聲鵲起。
這裡也因為臧家橋的南端,是堂子街、韓家譚、五道廟、楊梅竹斜街的五道路的路口,就像是一座寨子,被文人們戲稱為了“穆家寨”。
就這樣,“穆家寨”的“炒疙瘩”就在京城傳開了,成了人儘皆知的“名吃”。
再以後,到了解放,“廣福居”因沒有下一輩兒的繼承人而遺憾的閉門謝客。
倒是穆老太太的夥計帶著技術,又去了回民馬東海兄弟開辦的“恩元居”,才沒讓這道小吃失了傳承。
所以自此,“炒疙瘩”就又成了“恩元居”的招牌菜了。
而“大食堂”的人,作為漢民,之所以能得到這一手清真食品的真傳,主要是得益於“北極熊”辦的清真食堂。
公私合營的時候,有個“恩元居”的廚師調到了“北極熊”,也就隨之把手藝帶過來了。
雖說漢民、教民不同槽而食,可畢竟都是勤行。
互相幫忙,手藝交流,互通有無是少不了的。
再說新社會師徒傳續的規矩又不那麼嚴格了。
一來二去的,特彆愛吃這玩意的龐師傅就追著人家學會了這一手。
隨後又教會了大食堂的其他人,惠及了全廠的工人。
說到這兒,不妨再仔細想想看。
這“炒疙瘩”到目前為止,怎麼說也是七十多年的傳承了。
不管是“廣福居”還是“恩元居”,兩個飯館子過去可都靠這一道小吃引客光顧。
因此不知多少個掌勺的師傅,對每一道工序,挖心掏肺的改進,想辦法不斷完善。
雖然這東西看著不起眼。可那味道能差的了嗎?
其實大食堂的師傅們和普通人做的最明顯的區彆,就是他們做出的“炒疙瘩”選料講究。
肉用鮮嫩部位,蔬菜也儘著脆爽的,麵疙瘩也一定是手揪的。
大火滾油翻炒出來,不但帶了“鑊氣”,於鹹香裡更能凸顯鮮味兒,而且吃起來又綿軟又有勁,越嚼越香。
舌頭當然是不會騙人的。
所以一經品嘗,自然大受歡迎,食客們交口稱讚。
至於剩下的“蒸食組”和“麵條組”,大獲群眾好評的緣故,那就靠寶物了。
不用多說,自然是洪衍武弄來的“麵肥”發揮了神奇的效果,再次立下了汗馬功勞啊。
此外還有打著“京味正宗”幌子的“燒餅加大肉”,和外加打著“滿蒙燒烤”的“烤肉串”。這兩樣又均為京城的“第一家首創”。
好吃不好吃的另說,京城人壓根就沒見過聽過,為圖新鮮也想嘗一回啊?
嘿,瞅瞅。
就這麼多五花八門的吃食,再配上用“北極熊”人造冰鎮出來的啤酒、汽水、冰棍、冰激淩。
那真是是要吃有吃,要喝有喝,涼的熱的,葷的素的,種類豐富,搭配適宜啊。
什麼樣的顧客都能讓他高興了,吃滿意了。
若是不怕被風閃了舌頭的吹一句,這幾乎是宛如航母艦隊一樣的作戰隊伍啊。
要戰列艦有戰列艦,要潛艇有潛艇,要戰鬥機有戰鬥機,要直升機有直升機。
這就叫天時地利人和全占,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啊。
買賣不火還像話嗎?
不過說到最後啊,還得再提及一下三輪車。
因為打聯手的最後一環節又得回到他們的頭上。
敢情正是安傑洛“小媳婦兒”這一乾人去夜市吃喝,打頭天起,他們就發現了夜晚裡這裡的商機。
彆看故宮北門早關上沒人了,可東華門夜市這邊卻熱鬨的緊啊。
確實,老外們是沒法再遊覽什刹海的河沿兒和胡同了,可人家逛完了夜市也得回酒店啊。
在這兒又哪兒找出租車去啊?
所以說實話,這幫車夫此後夜夜來這邊兒吃晚飯,把車撂這兒等座兒又成了必然。
這麼一來收入自然更多了。
不但大夥兒人人高興,“小媳婦兒”更是尤其美得慌。
因為安傑洛這小子還有個資本主義國家的臭毛病。
隻要兜裡有錢,他工作態度就沒那麼積極了。
講究有時有緩,按點下班。
特彆是晚上,還是在如此熱鬨複雜的夜市裡,說話基本靠吼。
他那外語再溜,可吃奶酪潤出來的小嗓兒,卻禁不住往糙了使。
倒是“小媳婦兒”兩口子這樣從小苦大的孩子,連比劃帶嚷嚷的,比他如魚得水。
於是這樣就均衡了,白天安傑洛當銷售冠軍,晚巴晌可就成“小媳婦兒”兩口子的專場了。
另外說實話,人總有走運的時候,不能總背啊。
像有一天晚上,一個車夫因為跟一個中年人起了爭執。
結果反倒給“小媳婦兒”帶來個肥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