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8章 觸礁(1 / 2)

重返1977 鑲黃旗 7186 字 2024-04-17

1984年確實是一個奇妙又有活力的年份。

作為政策落地的關鍵年份,在這一年的年中,改革開放度過了充滿爭議的初期階段。

在“鬆綁”、“放寬”這樣群潮澎湃的呼籲聲中,在“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價值導向中。

廠長負責製開始在越來越多的企業中得到貫徹試行。

零售業和服務業的商店和銷售點,國家也開始允許集體或個人承包經營。

於是市場經濟的幽靈安然降臨共和國的大地,承載曆史的方向盤已然完全確定了方向,油門已經踩下,一個物質化的年代注定要迎麵而來。

也就從而出現了那破釜沉舟,不惜堵上全部,為“健力寶”爭取到“奧運指定飲料”的李經緯。

出現了將職工收入與工作量掛鉤。被媒體稱作“第一個打破‘鐵飯碗’廠長”的杭州國藥二廠廠長馮根生。

還有當眾在石家莊造紙廠大門口貼出了一張“公開信”,信中說如果讓他來當廠長,年利潤要完成七十一萬元,職工收入也要增加的馬勝利。

事實上,日後很多名揚一時的公司均是誕生在這一年。

海爾的張瑞敏、聯想的柳傳誌、萬科的王石等人都是在這一年起步的。

以至於後來,人們將1984年奉為我國現代公司的元年。

但也必須要承認,由於參與者的增多,政策的放開,新形勢變得複雜了,經濟浪潮變得更加湍急了。

就像河水流到了一個坡度更陡峭,水下有礁石的地域。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適應這種強度,成功躲避開危險,可以繼續隨著奔流的浪濤起伏前行的。

像前一段時間,還是改革風潮的領軍人物步鑫生,就是在這個時期“折戟沉沙”的。

敢情自打步鑫生年初獲得上級的肯定之後,全國再次掀起了對他報道的狂潮。

不但他個人徹底奠定了“改革明星”的地位,海鹽武原鎮也成了全國企業改革的朝聖地。

從此,全國各地就不斷有人登門來考察學習。

像浙江“萬向錢潮”的創始人魯冠球,當時就專程帶著人去海鹽參觀。

沒想到等著想見步鑫生的人太多了,步鑫生的廠門口每一天都是停滿了車。

要不是遇到兩個浙江記者幫忙引薦,魯冠球差點失望而歸。

再加上步鑫生這個人也確實很會說。

什麼“能上能下”啊,“打破鐵飯碗”啊,當年很多很流行語都出自他之口。

於是每個人回去之後都會繼續幫步鑫生傳播名聲,這樣就導致來找他的人越來越多。

實際上整個1984年,除了在廠裡接待采訪參觀,步鑫生就是應各地邀請,到各行各業去做改革報告。

甚至在兩會期間,他還被特彆安排在人民大會堂做了大會發言。

可謂風頭一時無兩。

隻是這種政治生活春風得意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副作用。

那就是步鑫生的內心不可避免的飄了,個人膨脹了。

同時他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忙於改革的研究和對改革的探討方麵。

再沒有什麼精力和時間再放在廠子的管理上。

於是盲目自大的情緒,與漸漸脫離實際的想當然,很快促使他犯了一個重大的錯誤。

那就是他決定找銀行貸款,將襯衫、西裝、領帶、印染成龍配套,乾成全國最大的西裝企業。

目標是遠大的,隻可惜步鑫生發現“西裝熱”的現象時,已經算是後知後覺了。

而他妄圖一口吃個胖子,所規劃的六千平米的西裝大廈,建設工期又過長。

甚至因為他的名氣,無論是上麵還是下麵,根本聽不到任何一個質疑的聲音。

這樣真等到車間落成,機器可以開工時,連鄉下的農民都穿著西裝下地乾活了。

可想而知,產品的實際銷量會怎樣。

完全可以說,幾乎從一開始,這個耗資巨大的投資項目就注定要飲恨收場。

也正是這次決策的失敗,一下子把步鑫生從事業的頂峰拉了下來。

幾年後他就被上級免職,成為了被改革大潮淹沒的一個符號。

就連海鹽襯衫廠也因此背負上了重大的負債,再也沒有緩過氣兒來。

而這件事悲哀的地方恰恰在於,沒有人知道,如果沒有這麼高的榮譽和名聲,步鑫生是否會成為一個更了不起的人物,他能否真的把海鹽襯衫廠帶到世界的範疇。

同時,這件事還讓大家突然醒悟過來。

明白了企業家是個很特殊的偶像,也是個很功利的一個職業,因為他們隻以成敗論英雄。

企業好的時候你是偶像,但你企業一旦不好,你所有偶像的意義全部會被顛覆掉。

說起來巧合的是,步鑫生所犯下的錯誤,幾乎全都是洪衍武曾經鄭重提醒過楊廠長,要極力避免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說,楊廠長雖然個人能力有些不足,算不上什麼具有魄力的開拓型領導。

甚至還有點官老爺好麵子,愛講大道理的毛病。

但反過來也正是這些缺陷,才使得他在工作裡加倍的小心翼翼,謹慎的對待每個重要的決定,唯恐走錯一步給公家造成損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