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章 透底兒(2 / 2)

重返1977 鑲黃旗 6305 字 2024-04-16

禦廚們更彆說了,要比做菜,那都該回家抱孩子去。

所以是金子總是要發光的,這不,一次天賜良機,就因為西太後飲食不調,遷怒下人。

膳正實在被逼得沒轍了,恨不得上吊,也就想起“張大勺”的祖父來了。

結果一試之下投了緣分,“張大勺”的祖父靠著一品家傳“櫻桃肉”,一品“小炒榆蘑”,一盤“黃麵餃子”和一碗“巧春羹”,當場讓西太後胃口大開,調撥進了壽膳房。

而一成了西太後的紅人兒,那是恩賞不斷啊。

之後就又輪到張家的手藝冒頭兒、拔尖兒了。

隻可惜,張家的運道還是有點不足。

雖然得遇“明主”,終於遇見了慈禧這個比乾隆還好吃、還奢侈的老太太。

可這事兒來的真是有點晚。

因為這時候西太後不但已經六十多歲的人了,而且相當管不住自己嘴。

她太貪吃,太沒有節製了。

隻要肚子稍稍感覺到空,隻要是沒什麼事情好做了,那就得吃東西。

比方說,有一次,“老佛爺”在頤和園“景福閣”剛吃完小吃,腿兒著正往“諧趣園”消食呢。

沒想到走著走著突然就停下來了,也不知為著什麼,馬上就要吃魚羹。

得,“張大勺”的祖父就得趕緊拿出帶著的小灶,當場製作,當場進奉。

這還不算,有時候半夜醒了還要吃“燒豬肉皮”,最喜歡的“清燉鴨子”頓頓都要上。

夾肉末的馬蹄燒餅和炸三角,那還非得吃剛出鍋一咬就流油的。

想想吧,一個這把子年紀的老太太怎禁得住這些油膩!

得,1908年的深秋時節,秋燥,調理不當,拉肚子了。最後轉成了痢疾。

說白了吧,這位老太後沒死在政敵手裡,沒死在太平天國手裡,卻死在了自己的嘴上。

結果樹倒猢猻散,原本的美差竟成了殘席。

壽膳房一解散,誰也沒躲過去,張家的祖父和民間招攬的高手就一起出了宮,散去各自謀生。

不過雖然丟了飯碗,可好就好在這時候張家祖父已經靠著西太後有了底子,又有了名氣,有不少王公貴族慕名招攬,要他進府做廚師。

而張家祖父也很精明,他不肯一棵樹吊死,宣稱隻做千元以上一席的“外燴”,隻接受臨時聘請。

這樣反倒更受人追捧,那是日進鬥金啊。

最後張老爺子又把兒子張治給教會了,自己也就住著大宅子,舒舒服服當上老太爺了。

而當時的金魚胡同的那桐和秦老胡同的增崇,這兩位內務府的大財主就是張家最主要的主顧。

《那桐日記》裡就有這麼一句話,“今天晚上吃張治”。

這一般人絕弄不明白,其實那意思就是請“張大勺”的父親進府做“外燴”包席。

如果看看前門每天賣一百個白水羊頭的“羊頭馬”,隻靠小吃的手藝就能住大宅子,養活仨媳婦,一大家子人。

也就可想而知,張家的日子過得有多麼滋潤了。

所以實際上,不誇張的說,“張大勺”一落生,也是在一座三進帶跨院的大宅子中。

作為張家唯一的獨子,在幼年時期,他的玩具中,不乏小金錠和翡翠琢成的小壺。

而且彆看他過得一點不比世家少爺差,但卻沒有世家少爺身上的臭毛病。

因為張家是手藝人,“張大勺”的父親打小就讓他跟著自己學廚,絕不養少爺胚子。

偏偏“張大勺”還有這方麵天賦,一看就通,愛吃愛做,滿京城的找好吃的好喝的。

小小年紀就懂得把番菜的方法與之結合,創造出“麵包雞”、“法令大蝦”這樣的時髦新菜。

這既讓張治自豪,也讓張家的“外燴”包席更出名了。

哪當老子的還有什麼不放心的?他琢磨著自己兒子,大約是一輩子都不會受窮的

隻可惜啊,不讀書的手藝人見識終歸有限。

他們認識不到比家更大的還有國,每個人總要受到時局的影響。

僅靠手藝立世,是創造不出一個安樂窩來的。

而關鍵時候,走運和背運往往就在一念之間。

就因為不明理,興許犯一個糊塗,就會追悔莫及。,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