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分紅(2 / 2)

重返1977 鑲黃旗 7388 字 2024-04-16

“大夥兒全聽上頭的!讓怎麼乾就怎麼乾!誰不乾誰就是個球囊!”

“安書記,兆慶,明兒去俺們家裡喝酒啊!托你們的福,這是從未有過的肥年啊!”

而在這種熱烈的氣氛中,就聽安書記一聲令下,分錢也終於開始進行了。

說實話,村會計今天的工作可真不容易。因為天冷,發錢忒費勁。

哪怕是到了村民手裡,他們數了半天,手都數軟了,都還沒有數清楚。

所以一直到晚上快九點,現金發放工作仍在繼續。

有意思的是,當時雖然已經有大部分村民領到了錢,但好些人還舍不得回家。

他們如同炫耀似的,就站在村委會門前的燈光下反反複複數著,同時相互詢問對方領了多少,又打算怎麼花。

說白了,就真跟培斯演過的那個小品台詞似的。“我王老五從來沒見過這麼多錢啊……”

結果恰恰就在這時候,更讓人想不到的情況又發生了。

村裡的大喇叭竟首次在夜色中嘹亮的響了起來。

就聽兆慶的聲音在大喇叭裡頭喊著。

“各位村民同誌,各位村民同誌,有個事兒忘了跟大家說了。今年元旦,京城市政府已經宣布徹底廢除購物券了。這也就是說,‘三轉一響一哢嚓’,再不需要什麼工業券了,今後我們農民隻要有錢,那就可以隨便買了。所以臨時宣布一下,我明天就要進城了,給親戚送點年貨。那麼如果有誰有這方麵需求,趕緊列個單子給我,我可以幫助采購啊……”

好嘛,這個補充的消息又是宛如驚雷,震倒一片啊。

龍口村本已經安生下來的狀態一下又成了沸騰狀態了。

領了錢的人一聽,再也不抻著了,一部分作鳥獸散,趕緊往家裡跑。

不為彆的,主要他們這些人的腰裡,還真沒這麼趁錢過,確實有點燒得慌。

那真得兩口子好好商量一下,看看到底是買什麼……

還有一部分進了村委會圍住了兆慶細問。自行車什麼價啊,縫紉機什麼價……

於是當這一夜過去,有一個黎明來臨的時候,太陽雖然還是那個太陽,但龍口村卻已經不是那個龍口村了。

在昨日之前的無數個清晨裡,這個村裡的人還幾個人設想過自己會有上百元的閒錢。

可到了這一天的開始之初,卻出現了無數的人要把成千上百的錢花出去。

一夜時間真是天壤之彆啊!大家確實是發了!暴發!

當三台黑白電視機,六個照相機,七十多輛自行車,五十塊手表,三十六台縫紉機,六十八個半導體收音機的數字,最終統計到兆慶手裡,連他這個倡議者都被嚇了一跳。

他不由苦笑一聲,真是自找麻煩,這麼大的事兒,恐怕又得麻煩洪衍武這個表弟幫忙想辦法了。

而就在此時此刻,如果我們對比的來看一下全國的情況,恐怕會顯得更有意思。

比如說遠在江蘇,資產已經達到二百萬之巨的“天下第一村”的當家人吳仁寶,當時也在打著精明的算盤。

他認為“包產到人,農機關門”的情況隻是暫時的,是因為分到地的農民手裡錢不多。

今後隻要農民手裡一有錢,市場需求就會重新噴薄。家家戶戶要買農具噴藥,市場無比巨大啊!

所以他給1983年定的目標是投資成立華西藥械廠。

不能不說,他確實找到了藍海,僅1984年,藥械廠就大賺200多萬。

而且由於家大業大,華西村的領頭羊地位也是一時難以撼動的。這種氣魄絕不是剛起步的龍口村能及的。

但先胖不算胖,後胖壓大炕。

吳仁寶“無工不富”和龍口村的“無商不富”還是有差距的,格局畢竟差了一籌。

就是靠著一字之差,龍口村和華西村的距離將會越來越近。

其次,還有津門的大邱莊。這一年,他們創造出了“農業奇跡”。

過去大邱莊有11 個生產隊, 1200 多個勞動力,種4000 多畝土地,最高年產糧120 多萬公斤。

但現在種地的人越來越少,農業狀況卻越來越好。

至今年止,全村從事農業生產僅有173 人,產糧卻達到了170 萬公斤。

可以說大邱莊的農業勞動比例和人均產量已接近當時的美國水平。

而他們所以能做到這樣,是大量勞動力轉到工業上去以後,經濟實力大增,給農業不斷投入,農田作業從種到收,已全部實現機械化。

在那裡,農業才會成為令人羨慕的事業。

所以說,大邱莊就是一個最佳的樣板,而龍口村的計劃與之不謀而合,相信明年就會見到非常顯著的效果。

最後,我們還可以再來看一看四川,希望集團董事長在做什麼。

1982年,下海初步成果的劉永好和他的兄弟們此時麵臨著最艱難的日子。

他們賣出的一筆十萬元大單,因為農戶遭災,雞都死光了,因而變得顆粒無收。

同時他們借錢投入買到的種蛋仍在孵出小雞,迫使他們隻能低價處理,斷尾求生。

於是從此,看到市場風險後,劉家兄弟開始謀求新的轉變。

他們這才把目光從已經飽和的養雞市場移開,盯到了兆慶已經乾上了兩年的鵪鶉身上……,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