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好飯不怕晚,其實好飯也不怕遠。
要說還真不虧得洪衍武和陳力泉惦記了好幾天。也不虧他們大老遠地跟著“張大勺”從南二環一直找到了北二環去。
這頓飯,那吃得確實與眾不同,長見識,享口福,得體麵。
那他們到底哪兒吃的啊?
嗨,安定門內大街259號,康樂餐館。
據“張大勺”所說,這家飯館特彆的地方,一是在於是由四對夫婦合辦,兩位女廚師掌勺,菜式親民,天然就帶著一種家常菜的質樸滋味。
二是由於這幾個人籍貫天南海北,便得以在江、浙風味的基礎上,又融彙了福建、雲南、四川等地特色,竟創造出了屬於他們自己獨有風味。
可以說他們的八道招牌菜既有傳承又有創新,相當彆具一格。
為這個,他幾十年來斷斷續續一直光顧,從人家最早的開業地點新開路二十五號,一直吃到人家搬到了椿樹胡同去。
而去年的時候,“康樂”再次遷址,人家還特意把新地址告知了。
隻是他嫌路遠,一直沒去過。
那這次就算是履約了,正好去會會老朋友,順便也帶著洪衍武和陳力泉嘗個新鮮。
就這樣,這一路上聽著“張大勺”隨口介紹。
洪衍武和陳力泉的腦海裡,就有了一個從三張桌子起家,靠著價廉物美,精工細作,努力創新,維持了幾十年良好口碑的風味小館兒的大致印象。
可說來實在讓人出乎意料之極,當天,這一行三人東打聽西打聽,一到地兒倒是傻眼了。
因為餐館的規模和氛圍,和他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
迎麵居然是一棟簇新的三層磚樓。
門前有高台階,上麵有翠柏盆景,氣派的四扇大門上房掛著橫匾。
樓簷的一米高的紅色美工立體字上,還懸有一個引人奪目的霓虹燈招牌“江南風味”。
而進去就更了不得,樓上樓下幾十張桌子全都滿員,熱火朝天忙和的服務員得有好幾十人。
而排隊等位的人裡,甚至還有不少老外呢,可見受歡迎的程度。
這哪兒還像個小飯館啊?完全就是大酒樓嘛,規模已經趕上“聚德全”了。
彆說洪衍武和陳力泉了,就連“張大勺”都主動跟服務員又打聽了一下,生怕是找錯地兒了。
不過正是有此一問。一說怎麼怎麼回事,我說找誰找誰,這待遇還就不一樣了。
服務員馬上就去通報。而很快,樓上就下來一個身著華達呢製服的老太太,親自來迎接他們了。
這也不用等了,直接樓上雅座,單給領導備下的一個雅間給了他們。
而通過兩個人進一步的客氣寒暄,洪衍武和陳力泉才榮幸的知道,原來這就是“康樂餐館”兩位女大廚之一,常靜。
但說實話,最感驚訝的還屬“張大勺”。
因為彆看才兩年工夫,“康樂餐館”確實已經不比從前了。
首先“張大勺”了解到,餐廳的老經理,和另一位福建籍的女大廚羅慧都已經因病退休了。
其次是他還得知,由於英國和香港報紙,先後刊登了相關報道,對海外推薦這家“三桌飯店”。
再加上常靜去年於日本參加“味之素”舉辦的烹飪比賽又拿了金獎。
政府便有意要把“康樂”其扶持為一級餐館,分擔接待領導和外賓的任務。
這一年來不但把這棟樓全部劃歸“康樂”使用,還通過從其他飯莊抽調支援,擴充了幾倍的人手,並提拔常靜擔任餐廳技術部經理。
這也就是說,如今的“康樂”真就成了京城餐飲屆裡新秀一枝了。
但同時也是物是人非。
“張大勺”當年認得的老朋友們,如今幾乎都已經不在了。這不能不讓人有些傷感。
好在萬幸的是,終歸常靜常師傅人還沒走,他們這一次也就算沒白來。
這不,“張大勺”就隨口說了個四菜一湯,連菜單都沒看,這位已經久不親自掌勺的大廚就主動去廚房操持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