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要達到這個目的,並不是很難。
彆忘了,在文玩市場混跡這麼久,洪衍武在許多工藝品商店裡都有內應,交了不少朋友啊。
這些人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受了他的小恩小惠都願意指點他,讓他很容易就明白了內情。
那麼既然這裡麵水深,他覺得商店裡的東西不值,也就想起了從“京城硬木家具廠”買家具的事兒來了。
他就跟這些人又打聽,“我要直接去廠裡買玉器行不行啊?他們能賣我嗎?你們在玉器廠、珠寶廠有熟人沒有?”
本來洪衍武是想通過這些人找找門路呢。
因為要按照通行的規定而言呢,一切行業對生產企業都采取“供應原料、加工訂貨、技術指導、收購包銷”的方法,生產廠家是不準自行銷售產品的。
像“京城硬木家具廠”私售家具的所為屬於違規操作。
真查下來,不但廠領導,連王漢平都是要被牽連的。
這就是當初他讓“小媳婦兒”兩口子扮港商的原因。
可他也真沒想到,在玉器這事兒上,現實的情況竟然遠比他預計得美好得多,居然真的可以光明正大的去買。
敢情自改革開放以來,京城有關部門逐步把允許外賓參觀的工藝品企業,增加到了十一家。
隻是外國人參觀過後,現場看到喜歡的商品就要買,為此與我們的供銷製度產生了極大的矛盾。
比如前英國首相邱吉爾之孫小邱吉爾到京城工藝美術工廠參觀時,他對一件景泰藍新產品大瓶異常喜愛,當即就對陪同參觀的人要求購買這個大瓶。
可廠方受政策限製,卻說不能賣,再三婉拒。
偏偏小邱吉爾還有點“軸”,人家就是不理解,就是非要買不可。
無奈,廠方隻好打電話向上級公司請示,然後上級公司又向其上級請示。
就這樣,這一天小邱吉爾從下午一點一直等到四點多鐘,到了工廠臨近下班,才終於得到可以購買這件產品的回複。
至於這件一米高的景泰藍大瓶產品沒有包裝的問題,廠裡也無法解決。那就隻能靠小邱吉爾自己個用肩膀扛走了。
不用問,在當時,這種事兒也絕不會是孤立個案。
那麼隨著這些來自海外的“杠頭”越來越多,由此引發的紛爭與麻煩越來越多。
最後上級沒了辦法,也就隻好特批這十一家工廠,允許他們出售本廠自產加工的產品了。
雖然為了符合手續,名義上尚不能直接走廠家的賬。
凡出售給外賓的產品,必須還得開商業發票,然後再補上中間的購銷手續,算是商業從工廠提出貨來。
但這就等於廠家擁有了一定的自主定價權,不再像過去那樣,完全受商業部門的欺負了。
所以事實上來講,洪衍武根本不用求誰,自己帶著錢去這十一家特藝工廠買就是了。
唯獨要注意的,或許也就是必須得拿外彙券交易了。
隻是話雖然如此,鑒於我們人情社會的特點,有人情在和沒人情在可完全不是一回事,精明透頂的洪衍武是不會忽略這一點的。
可沒想到的是,想睡覺老天爺就給送枕頭。
他一打聽這十一家工廠的情況,竟然發現京城最大的兩家玉器廠,一個廠址在重文區龍潭湖北側光明路11 號,一個廠址在西城區車公莊北裡榆樹館1號。
嘿,居然一個是許秉權的治下,一個是宋國甫的勢力範圍啊。
這可太有利了,那不就好辦了嗎?
這樣,他就分彆求了許崇婭,拉著宋國甫,由他們陪著蹚道去了。
還彆說,有區長和科長的人情當敲門磚那就是不一樣。
重文的京城玉器廠和西城區的玉器三廠,一個是管業務的副廠長來接待,一個是負責銷售的業務科長作陪。
全都相當的重視,特彆的熱情。
一聽說他們來,是想買點好東西。當場滿應滿許,主動就說一定給他們最低的價格,然後就親自帶他們去了成品展覽室。
結果這一參觀,洪衍武他們也是大開眼界啊。
因為說實話,兩家玉器廠裡的好東西真是太多了,商店就是綁一塊也比不上。
這個問題主要是由商業部門資金成本和采購目標決定的。
再怎麼說,商業部門來收購,資金肯定也有個數,不可能什麼好東西都要。
至於采購的目的又是賣出創彙。
如果考慮到價格高低和外國人旅途攜帶不便的因素,那當然就是小件兒好出,大器難賣了。
這就導致商業口大部分收走的都是體量不大的產品。
此外,這些收上來的東西還要分送許多商店的玉石組,等到賣掉之後才會再收新的產品補充。
所以根本沒有廠方這種專門騰出數間大倉房,把所有曆年積存下來的精品陳列在一起的可能。
反過來,作為廠方呢,他們的大件兒和高質量產品除了指望國家收購,擺進“大會堂”、“釣魚台”、博物館這樣的地方陳列,或是作為國禮贈送,似乎就沒有其他去處了。
連不少獲獎作品參加完部裡、市裡的展覽,都又得送回原廠來。
那麼從建國之後到現今,幾乎每年還都有留存下來的大作,自然到了一個驚人的地步。
而這也正是玉器廠職工一直待遇不高的原因。
想想看,本來就利潤不高,上交利潤又多留存少,再把有限的資金花在大型作品的創作上,哪兒又有錢貼補職工們呢?
這就叫惡性循環。
要說兩家玉器廠真正的好日子,還就是接待外賓這事兒解禁,允許他們自行售賣產品的這兩年。
因為這年頭老外也是人傻錢多,他們的心態其實就跟咱們今天的出國遊旅行團似的。
來這兒一參觀,視覺一受震撼,那都不用忽悠,往往就會自發性的一通“爆買”啊。
結果一下廠子就富了,職工們也就滋潤多了。
當然,廠裡的好東西可不光是數量上“多”,這些東西的藝術水準也是特彆高,還有“精”與“美”呢。
要知道,玉器廠裡可不但有現今挑大梁的老師傅們,每年送去參與評獎的優秀作品,還另有許多名家留存的稀世珍品呢。
比如說解放前,京城玉器業藝人中就曾流傳有一首順口溜。
“叫花子,潘秉衡,小辣椒,劉德盈,小諸葛,王大頭,下三濫,是何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