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7章 長期問題(1 / 2)

重返1977 鑲黃旗 7094 字 2024-04-03

那麼既然方向明確了,直接就拿錢去商店裡買翡翠、玉石嗎?

不,哪怕市場售價下調,這麼做依然不理智,這行裡的水分可是大了,而且現在還是個從未有過的特彆時期。

咱得慢慢說,才能明白這裡麵的事兒。

確實,我們翡翠和玉石作為我國特種工藝品主流品種,一直都有著其他行業不可比擬的旺盛的生命力。

特彆是京城的玉器行業,已查明的曆史源自商周,從元代就開始興盛,通過明清兩代的發展,更達到了空前繁榮。

清乾隆朝的時候,隻憑各種美玉良材雲集京城,就可知生產狀況。

當時有來自國外的西碧玉、西洋瑪瑙、木變石、珊瑚等,還有關東岫玉、雲南瑪瑙、荊州瑪瑙、湖南礬晶。

而且平定叛亂後,和田玉和緬甸翡翠進京之路也被打通,每年這兩個品種都各有兩噸多的進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時期雖然有外國資本侵入,但這些玉器行業卻幾乎從來沒有遇到相應的“洋貨”與之競爭。

所以這個行當一直保持欣欣向榮,名家倍出的發展態勢。

尤其是辛亥革命後,海禁大開,京城玉器更成為國外競相爭購的佳品,以至出現了“鬨洋莊”的場麵。

僅據本世紀初至二十年代期間的文字記載,當時世界各地舉辦的博覽會不下三十餘次,京城工藝美術行業隻參展十次,但京城的玉器次次榮獲金銀大獎。

哪怕解放初期,當時百業凋零,全市僅存寥寥幾家玉器作坊。

但隻要能使其恢複正常生產,一年就可獲得數百萬美元的外彙。若用這筆款項買糧食,足可養活全市百姓一個月。

而以上種種都足以證明“北玉”、“京作”、“精作”的美名譽滿中外,京產玉器已經獲得海外藝術鑒賞家的認可,視為收藏價值極高的珍寶。

要按理說,既然京城玉器的審美價值已為世人所共知,得到了普遍認可,應該是不會陷入銷售困境的呀,反倒應該是創彙主力才對啊?

嗨,這不就得歸結到我們的計劃經濟體製上了嘛!

想想看,死板的政策連普通的行業都發展不好,連普通工人的積極性都很難激發。

就更彆說這種一直以“師徒相傳”的方法承襲,且需要靈性、悟性、恒心、精心才能學好、乾好的行業了。

建國後,玉作行業裡,有幾個問題是長期存在,無法解決的。

首先就是好手太少,且缺乏青工和學徒,技藝傳承上有嚴重問題。

現有的京城玉器特藝師一般都建國前後已經藝成出徒的老藝人,青工很少,全業技術較高的僅五六十人。

可他們的業務雖好,卻都不想招收學徒。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這行業太苦,而要求從業者的門檻又較高。

相比起來工資待遇就不具備吸引力了,本身年輕人就不愛學,不愛乾。

另外從老師傅的角度來說,教徒弟也太耗心力。

這又不像過去,徒弟對師父有贍養義務。

現在的徒弟隻是名義上的,有的人都不太尊重自己的傳藝者,那誰愛乾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兒呢?

真要是廠裡有令必須帶徒弟,老師傅們也不過是“湯事兒”罷了。

他們對待青工,是你糊弄我,我糊弄你,既不藏私,也不強求,能學多少,隨緣而已。

不誇張的說,實質上已經到了“人亡藝絕,絕技失傳”的地步。

其次,上級單位太過短視,對創彙期望又過高,於是嚴重透支京城玉器行業的商譽。

這一條主要是行業領導認為國外市場一般要求大路貨,不太懂行,對精品要的不多。

那麼為了爭取創彙,就過度的要求數量,而不重視質量。

收購公司在加工定貨、收購上又缺乏計劃,需要時急催完成任務。

稍有積壓,則又馬上停止收購,訂貨成本扣的很緊。

而生產方的領導,他們機械地按其他工業生產辦法,估出成本,限製工數。

就連分配製度上十分不合理。

沒有實行優貨優價,按勞動價值給報酬。

反倒是從效益出發,單純按工件數量算計。

這就導致老技術工人待遇比年青工人高不了多少,甚至還很吃虧。

像有的老師傅責任心重,乾活注重質量,可費了工,也不給增加工繳費。

而糊弄事的年青生產者反而受益,他們考慮的是如何不超過工數。

一般不再加工細作,精益求精,隻要能符合大致標準,交上活就行。

自然而然,導致的結果就是整體市場上缺乏精品,大部分產品都是談不上“出彩兒”,相對平庸的“行活”。

像洪衍武就曾在王府井的工藝美術服務部買過一些看著不錯的小擺件拿回去給母親看,也買過幾個翡翠鐲子,打算送給家裡的女眷。

價格雖然不菲,每件幾乎都趕上田黃大料的錢了,但他卻被坑了,母親給予的評價實在不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