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說明了清末慈禧掌權的這段時期,宮中許多翡翠珍品的來曆。
二,是記載了當時翡翠原石所能達到的品質。
不但書中清清楚楚的寫著,無論是“三萬三”還是“一口鍋”,皆純綠無瑕之品。
而且從曆史的遺留物來看,比如杜月笙夫婦從京城崇古齋購得後,轉送宋美齡的“麻花扭絲翠鐲”,也驗證了當年的市麵上,確實能見到這種傳說中高品質的珍寶。
這種東西從近代起,緬甸“老坑”也沒有了。
像當今市場上那些所謂的“a”級翡翠,要和這樣的東西一比,恐怕也隻有砸的過兒了。
三,文中還順帶點明了王蘊琳家傳翡翠扁方的來曆。
不但是禦賜之物,且出自“一口鍋”。
而同時文中記載的文索其人,也頗有來曆,他是增崇的父親。
不少人應該知道,秦老胡同的增崇和金魚胡同的那桐都是清末齊名的內務府大臣,他們與完顏氏同樣隸屬鑲黃旗。
由此也可得見,在“隻論旗民,不論滿漢”的八旗製度下,“上三旗”的地位在權貴小圈子內部也仍屬超然,聖眷不是一般旗族可比的。
當然,最後這幾句純屬是題外話。
不過以上這些應該足夠證明了,翡翠原石從近代開始,已經處於產量、品質持續下降勢頭中了。
那麼如果是有理智的人,就不應該再選擇購買原石的方式來投資。
還是那句話,一朝暴富似的高風險投機,隻是窮人的選擇。
至於最後,有關原石,還有最為關鍵的一點弊病也得說說,那就是絕不能忽視的運輸問題。
為什麼過去有錢的都是生意人啊?都是搞貿易的?
除了信息不對稱,主要還是因為過去運輸費用不但高昂,而且出遠門是有可能遭遇匪徒,丟掉性命的。
如果個人要為自己的事兒跑來跑去,是極不劃算的。
每個人需要的東西又並不一樣,所以就有很多人通過貿易來支付旅費,這樣長途販運就有了豐厚的利潤。
其實直到改革開放之初,我們的商業還存在這個特點呢。
彆忘了,當時所有發財的人都有一個稱號——倒爺。
這直接就點明了他們的盈利方式。
那就是靠來回倒騰發財的,掙得全是路上運輸的辛苦錢。
千萬彆拿洪衍武來說事,除了他們,可再沒有私人能進這麼大量的貨物,走車皮的。
多數情況都是啃乾麵包,連座兒都沒有地擠火車的。
當然,同樣也得承擔人身安全和財產受損的風險。
像地方惡勢力,以及吃火車貨運的各路神仙,還有商場上的各種騙局、敲詐、勒索,簡直數不勝數。
所以說,八十年代東跑西顛做生意,風險也非常大。
這麼一想,和田遠在新疆,翡翠遠在緬甸。
誰要真這麼去乾,都彆說運費多少,怎麼把東西弄回來了。
實打實的說,那已經和自己找死沒區彆了。
所以無論怎麼看,眼下放著京城商店裡已經成品的翡翠、玉石不去購買,轉而去產地追尋原石,實屬本末倒置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