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的話說得很實在,語氣也很平和。可這些話的作用卻不容小覷,就宛如一道閃電一樣,瞬間照亮了洪衍武的心。
他忽然懂得父親真正的意思了。老爺子想讓他學的其實不是彆的,恰恰是規矩的作用。
其實老爺子也不是隻相信李福這個人,而是信他辦事懂規矩,能守規矩。換句話說,隻要是熟知的人,但凡能做到這兩點,老爺子就相信出不了大問題。
再說白點,也就是洪家奉行的一向是“法製強於人治”。
靠規矩管人,把一切明確化、細節化,這恐怕就是洪家興盛了十代而不衰的原因之一。否則,哪兒可能一脈單傳的洪家代代都是人傑呢?
甚至更進而想想,他自己身邊的人隻要是有點真本事的,也莫不如此。
玉爺最講規矩,練功一板一眼不許錯,錯就打,沒廢話。
司師傅教他做炒肝,用什麼樣的器具,什麼樣的料,什麼樣的火候,切多大的段兒,調芡多少澱粉,攪拌什麼方向,用多少時間,樣樣都是規定死的。
單先生修房,先決條件就是他自己全權做主,主家不能催。他連拌灰的時間都得精確到分鐘,要不怎麼會得了個“芝麻醬”的外號呢?
王漢平也一樣,替洪家修一張椅子,為能為找一塊合適的木料費了好幾天,他非要把木紋、顏色都對上才行。可他自己卻不因此多拿一分錢。
所以說,什麼叫工匠精神啊?什麼叫大師、專家啊?無非是懂裡麵的規矩,會一板一眼的照章辦事而已。
那什麼又叫知人善用呢?恐怕也沒看起來那麼難。應該是去啟用懂得規矩、又善守規矩的人而已。
像父親對李福放心,李福又對龐師傅放心,都是如此。
要照這麼看,過去的他無疑太淺薄了。儘管也重視規矩,也重視用人。可關注點全傾斜在如何獲取利益,以及利益的分配上了。
可實際上“規矩”的作用還有更多。而像工作經驗、工作成績、高學曆、流利的外語、出色的口才,也不過隻是人才的表象而已。
其實任何企業真正需要的優秀人才,最關鍵的判斷標準,是在能否遵守規矩上。
而所謂創新型人才,要是沒有一個紮實的基礎,那純屬就是空中樓閣一樣的笑談了。對這樣的人呢,誰相信“懷才不遇”這四個字,誰傻蛋。
當然,反過來講,雇主對雇員也要講規矩。像尊重合同,不拖欠工資,給加班費,勞保福利,這些本就應該做到的事兒,又何嘗不是一種獲取人心最容易的方法……
就這樣,帶著新的領悟、新的收獲,洪衍武再看最後三天喜宴籌備上的諸多事項,感受就真的不一樣了。
果然是處處有例可循,處處有板有眼。而且他發現也隻有遵照規矩,才是能達成高效率的最佳辦事方式。
因為好些事,懂規矩的人根本不用說的,乾就成了。那配合起來完全可以說是天衣無縫。
比如說吧。4月28日,龐師傅按規矩先派人來搭爐灶。具體是先搭火池,火池再以磚泥區分為炒灶、湯灶。
根本不用吩咐,李福就早早備好整磚、碎磚、黃土、淨水,放在要搭灶的大廚房裡,供他們平地起灶。
而且他還另有心計,委托搭灶的人幫忙又在二進院內院,垂花門旁邊遊廊下砌了個茶灶。
就為了這個,等搭完灶頭後,李福自行拿出紅封包著的五塊錢送與來人喝酒。同時搭灶人也直接把該準備大小煤球劈柴各多少斤,寫下來給了李福。
痛痛快快,跟本沒廢話,一切都是約定俗成,才倆小時就完了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