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其特色菜品,也不妨說上兩樣。
在京城的曆史上,曾出現過一次唯一的例外,有過一個由“口子廚”掌灶的飯館。那就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東安市場開張的“潤明樓”。
當年“潤明樓”的招牌食品有二,一是“褡褳火燒”,二就是“賽螃蟹”。
這兩樣東西都是同治年間膳正烏爾渾烏七爺所創,地道的禦膳。後來經由“口子廚”何三拜師求藝,才傳入這行裡的。
所以除了到這家飯館,京城人要吃這兩樣東西,就必須到辦“紅白事兒”的時候才能得享口福。“潤明樓”也是靠這個特殊性,買賣才會火爆一時。
至於後來,“口子廚”因移風易俗,婚喪從簡而逐漸絕跡。反倒是“潤明樓”的兩個夥計又在門框胡同創辦了“祥瑞飯館”,也就是今天的“瑞賓樓”,總算把“褡褳火燒”給流傳了下來。
如今此味已經成了這家京城知名老字號的招牌了。老京城人誰都知道,要吃“褡褳火燒”唯有去“瑞賓樓”。
像其他什麼雜牌連鎖,做出來的“褡褳火燒”又糊又膩,也就懵懵不懂的人,或是圖個方便而已。
最後還有關鍵一條,是“口子廚”最得人心的地方。那就是重信義,能替主顧著想、周全,從不虧人。
這個行業裡的人都極具江湖氣,他們多是同門師兄弟,所以對內隻讓不爭。
對主顧呢,因為是靠口碑的,就特彆注重個人名譽。一言九鼎,言必行,行必果。
而且最重要的是,不但他們做出的菜善用材料,總比原定豐盛實惠,絕不會偷工減料。對於貧寒人家,還能按事先講好的價錢酌情而定,想辦法周全主顧臉麵,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舉個例子。“口子廚”接活兒有“散座”和“包席”兩種。“散作”是主家自己購買材料,“包席”是事先言明每桌多少錢,連工帶料一起結算。
在商談的時候,還必須講妥席麵樣式,到底有魚蝦海參一檔,還是雞鴨魚一檔,又或是米粉肉、獅子頭、紅燜肘子之類。尤其必須說明是為“得吃”、“好看”,還是“省錢”,以決定具體做法。
常見的席麵有“八大碗一海”、“八大碗兩海”、“八大海一鍋子”、“花九件”、“四到底”之類。但再儉也就是以肉炒菜為主了,總得有道肉丸子吧。
可要碰上連這個錢也出不起的人又該怎麼辦呢?打個比方按今天的話來說,一桌十人,每個人隻有館子裡吃盤雞蛋炒飯的錢或是碗牛肉麵的錢。還能辦包席嗎?
這種情況下往往主家自己都臉紅,不好意思出口。
可隻要人頭夠多,你說出個具體錢數來。“口子廚”就能毫不思索地衝口而出,“行,行,我們口子辦事是您出多少錢,我們辦多大事,反正對得起您,絕對不虧您。”
然後就這樣的席麵,居然也能辦得漂漂亮亮。
要麼是四大盤肉炒菜、兩碗燴菜,一大盆湯、米飯、饅頭和花卷。要麼就是四大盤肉炒菜,一碗肉丁炸醬、一碗肉片雞蛋打鹵,過水兒麵條管夠。
實際上“口子廚”在這裡掙的錢,全是從和供貨商的交情上找,從不浪費原材料上省。辦事原則永遠都是“咱誰也甭虧了誰,您好我好大家好”,好借此拉住回頭客。
就為此,京城普通人家辦紅白事兒絕不找館子,而專找口子。他們的聲譽極高。
沒錯,以上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為了表達一個意思。
五十來歲的龐師傅。那就是正根兒“口子廚”改行的食堂大師傅。
他師從何三一脈,師父是舊京南邊兒相當有名“廚子孟”。
過去知名不知名,主要是看能不能創出字號來,家門口是不是要掛上牌子的。龐師傅的師父,家門口全稱就是“欖杆市口子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