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錢、有人、有時間,那需要置辦東西的事兒倒好說了,慢慢來就行。所以眼下最為要緊的還是聘廚行。
其實無論是李福還是洪衍武,他們腦子裡第一人選當然就是請食堂的炊事長龐師傅啊。
龐師傅的手藝他們全知道,本行又是乾大食堂的。接這個活兒,應該是比較合適的。
可這裡有個難處,現在不是社會上“結婚潮”已經開始鬨上了嘛。“五一”絕對是辦“紅事兒”最多的日子口兒。現在又已經三月中旬了,洪衍武認為龐師傅肯定早定下活兒了。
因為光他聽見過的,龐師傅就拒絕過彆人不下三次了。而且照他對龐師傅為人的認知,那說出來的話是一個字一個釘兒。恐怕找上門兒去也沒戲,反倒開口會徒叫人為難。
但洪衍武沒想到把這情況一說,李師傅卻沒絲毫氣餒,反而一笑,說“不妨先問問看吧。龐師傅要是真正的行家,那按現在的時間算,其實還有門兒。這就看咱們的運氣了……”
既如此,洪衍武也就不好說什麼了。
第二天,他完全按照李福的交代,在班兒上的時候把龐師傅請到廠門口的小酒鋪裡跟李福見麵。然後他就不管了,自己先回去上班了。
可說也奇了,這事兒他沒報什麼希望吧。居然還真成了。
臨到中午食堂開飯的時候,談了大概有一個小時。龐師傅回來了,跟著就把他叫出廚房帶到後麵,特意囑咐了兩句。
“今兒這事兒我應了。可你嘴得把著門,跟誰都彆說,記著沒有?咱們在單位就當沒這回事。真要有什麼事兒,等沒人時候,咱倆私底下再說。”
洪衍武不由驚訝地張大嘴,點了點頭。
可龐師傅倒衝他一擠鼓眼兒笑了。
“你怎麼這種表情?我才意外呢。看不出來啊,你們家居然是大門大戶。那個老李更可以,認識這麼多年了,深藏不露。沒想到還是個行家……成,真有意思!行嘞,先忙吧……”
說完,龐師傅哼著小曲兒走了,就剩下洪衍武在原地兒一個勁兒眨嘛眼兒了。
而且還有更沒想到的,等洪衍武回去一問李福,這位李大叔居然也是一樣,先一個勁感歎龐師傅還真是行家,說這次可是找對人了。看那反應很有些惺惺相惜的意思。
那這裡麵到底怎麼一回事呢?等到李福後頭一一細說,洪衍武這才真正搞清楚。
敢情舊京的五行八作,除了有正式牌匾正式營業的以外,另有一些不靠營業部和店堂,專待用戶呼喚的從業者。
這些人都是按照住地就近劃分,每日清晨專侯在特定的“茶館”裡等待招雇。這個聚集地就叫做“攢兒”。
而各行無論等活兒的手藝人,還是約活的“承頭人”都是熟人,全憑口約,這種雇傭方式就叫“口子”。
廚行也不例外。專有為普通老百姓服務,隻應紅白事兒的“口子廚”。也有人叫“紅白口兒”的,要是往通俗了說,也就是“跑大棚的”。
而這一行,實際上是京城“口子”營業裡最為人稱道的行業。
因為首先,“口子廚”曆史悠久,是最純正、地道的京味兒。
追本溯源,此業其實是明太祖和明成祖時代。成批從安徽、南京等地大批遷民時,傳入京城的。
剛入京城時,還是淮寧味兒,也可叫寧皖味兒,後與幽燕味兒結合,形成明代京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