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東夥(2 / 2)

重返1977 鑲黃旗 5578 字 2024-04-03

要知道,老京城有講兒,莊館三寶“廚工、跑堂、茶房”,那不是白叫的。

在拉住顧客,留住顧客上,後兩樣的重要性並不比能做出一手好菜的廚師差多少。

一個能乾的跑堂,腿腳麻利,一隻手可拿、端三個裝滿熱菜的盤子。眼睛尖、記性好,客人來過一次,第二次就能認識。並具有能將本店菜名和售價倒背如流,靠心算來結賬的本事。

而茶房除了為客人上手巾把兒,添茶倒水之外,還得負責製作各式茶點。最重要的是必須了解京城婚喪嫁娶風俗禮節,以便協助來飯莊辦婚喪事的客人招待親友。

因而當年客人專門喜歡把上規模的宴請到某某飯莊舉辦,除了菜品質量上有要求,實際上更多的還是圖得跑堂的周到服務和茶房的懂禮節。

更令人驚訝的是,一旦跑堂的或茶飯乾出名氣來了,他們要是辭職,就能讓飯莊子損失一批吃主兒,而且他再到了哪處莊館,這些老主顧就能跟到哪兒。

這種忠誠度哪怕今天明星的“鐵粉”也做不到,否則明星開的餐館也不會黃那麼多對不對?

這是什麼?這就是非常的個人魅力。

像過去京城“八大樓”之一,“新豐樓”出身的“堂頭兒”欒學堂就是典型代表。他一出走,把“新豐樓”拉躺下一半兒。

所以像李福這樣難得的多麵手兒,不但是“衍美樓”離不開的骨乾精英,也是各家莊館爭搶聘請,變著法兒想挖走的人才。完全可以說,這事關一家“老字號”的買賣興衰。

但就是在日偽政府刻意打壓洪家產業的八年裡,李福因為記得洪祿承的好兒,念著洪家的厚待,難能可貴保持了一顆忠心,與洪家同甘共苦。

他不但沒因彆家開出的高薪跳槽離去,還變著法兒的拉住客人,幫洪家儘心竭力地維係買賣。

這就使得“衍美樓”成了洪祿承回京接手時,為數不多的賬上尚有盈利的店鋪。於是洪祿承為此也把李福提拔到了“堂頭兒”的位置上。

應該說,這完全可以算作舊京商界裡難得的佳話了。而東夥如此齊心,他們各自又都是三十歲左右正當年,滿可以大展拳腳把老鋪中興,乾出一番新氣象來。

可惜還是生不逢時,最後,在無可逆轉的時局下,兩個人的東夥關係走到了不得不終結的一天。

1955年,作為洪家最後離開的夥計,是李福親自鎖上了衍美樓的大門,並把鑰匙交給洪祿承的。

在這裡得額外提一句,過去的買賣人都是迫於生計才遠走他鄉的。所謂“故土難離”嘛,人走千裡萬裡,那根兒還是跟家裡的老墳地連著呢。所以這就有了另一個規律“落葉歸根”。

也就是說,各地來京討生活的人無論最後掙了多少錢,總要回老家養老的。

像舊京買賣行裡通常情況是,不同地方的人聚集成勢,把持不同的行業。但任何買賣鋪戶,外地雇員也都要住在店裡,每年隻有年假可以回老家跟親屬短暫團聚。娶了老婆也是要留在家鄉帶孩子照顧公婆的。

這點哪怕是有身份的管理人員也不例外,他們的生活都由學徒照顧。這要是一家人真正能團聚在一起,也隻有等到正式辭工榮養的那一天了。

這種情況下,李福覺得在留在京城實在沒什麼意思了。他又聽說家裡分了地,就打算安心務農了。因此就拒絕了政府的工作安置,帶著洪家給的安置費和積蓄回到了老家和家人團聚。

可偏偏李福出來學徒的時候就小,回家的時候才三十多歲。正是壯年的他既在鄉下待不踏實,也不會乾農活。他怎麼待著都不適應。竟然發現他鄉比故鄉還親還近。於是他考慮再三,把掙來的錢留給家裡蓋房,自己一人兒又跑回京城來了。

他當然知道京城已經沒私人的買賣鋪戶了。想的是找份工作好好過日子。可這時候他要讓政府給安排可就沒那麼容易了。於是也就隻能靠著打散工活著。

對洪家他沒多打聽,他怕給人家添麻煩,又覺得眼下丟人,想得是混好了再見麵不晚。

隻是後麵的日子,又怎能好的起來?

到了“運動”時期,說實話李福已經熬不住了,他特想回老家去。但命運偏偏又跟他開了個玩笑,不但他回不去了,連他老婆也跑到京城來找他來了。

說起來都是因為他當初回鄉時候,帶回家的錢太多了。不但讓家裡成了村裡唯一一個蓋上青磚大瓦房的大戶。“三年災害”期間,他們家還有錢去買高價糧吃。到如今這就成了罪狀。

有人說李福比地主都闊,這怎麼可能是受剝削的,弄不好是剝削人的。一定要好好調查調查。還有人喊著要“打土豪,分私財”。

這樣他的老婆就不敢在家待了,生怕跟同村地主一樣下場。就連兒子和閨女也離了村,躲到親家那邊去了。好在家裡成分沒改,倒不用真遭受歧視。

再後麵,李福兩口就成了貧困戶,靠糊紙盒、撿廢紙、領救濟,湊合在京城熬著。最後老婆死了,又乾上了看大門的活兒。

最後直至在“北極熊”認識了洪衍武,又多虧老天爺的巧妙安排,在大夜裡喝了那頓酒,這才讓他們今日能再相逢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