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 0zw,最快更新重返1977最新章節!
京城人用的扇子大致可分為四種,羽扇、折扇、團扇和蒲扇。
羽扇的曆史最悠久,殷代就已經有了,唐代宮闈盛行。影視劇裡,諸葛亮那把用來“裝逼”的扇子大約是最深入人心的。
這種扇子的特點是出風暖軟,不入骨縫。是以深為追求養生之道的佛道弟子所愛。
像三國的智囊、隱士、神仙一流均用此扇,不是因為追求各性,而是因為這東西是說明出身和學問的一個標誌道具。
在現實裡,對這個玩意,懂得“避風如避箭”的老中醫也很喜歡。像過去洪家和壽家的老人就專用這種扇子。
隻可惜,“運動”中“破四舊”,趕走了僧道。最大的客戶群體沒了,這玩意也就基本絕跡了。
折扇又稱聚骨扇和聚頭扇,北宋時是朝鮮的貢品,明代又是日本的貢品。大致明永樂年盛行於全國。
這東西一開始主要為太監所喜,取其便於袖藏,以避高貴之目。後來因扇麵可留丹青墨寶,小小方寸之間自成一番情趣。才會成為達官顯貴和文人騷客所愛。
當下,也正是因這兩點優點。折扇的應用最廣,稍有些文化和身份的人都願意帶上一把。
像洪祿承、王蘊琳、壽敬方、蘇裁縫、常秋耕、鄺美芸、常顯璋、何介夫、宋局長,無論男女,上點年紀的,人人都用。
團扇呢,本是昔日宅門裡的太太、小姐專屬。
以前“重文門”外“花市”絹花作坊,每年夏季必集中人力趕製,以供市場需求。
這種扇子帶有裝飾性,扇麵大多選用絲絹綾羅,以便點染繪畫。分素扇、字扇、畫扇三種。但由於字扇和畫扇是雇人寫畫的凡品,反倒素扇最為珍貴,為精工細致的上品。
如今無論什麼團扇,王蘊琳是一把皆無了。有意思的是,反倒“糖心兒”家裡有兩把。
那是“阿狗姐”的遺物,雖然上有工筆花鳥,卻顯然本是素扇,後由人描繪上的。
做此推論是因為那兩把扇子一為象牙柄配瑪瑙吊墜。一為沉香木柄配翡翠吊墜。這種上品的團扇,隻能是專賣給有錢人素扇。
隻是卻又不知,這兩把團扇具體得自誰之手,究竟又是何人所繪了。到底是大家閨秀還是才子名家?
其實照洪衍武看,很大可能,是由“阿狗姐”相中後扒竊所獲。
蒲扇,毋庸置疑是最有人氣兒的扇子。
這種扇子是南方的蒲葵葉子烘乾製成,也是最普通的扇子。
但它雖然沒有什麼曆史和藝術價值,雖然不如羽扇養生、折扇雅致、團扇俏麗。卻價格便宜,且質耐用,是最能讓人隨心所欲、自在涼快的扇子。
為此南北西東,皆甚流行,深受百姓喜愛。
洪衍武就獨愛這種扇子,哪怕“糖心兒”說他拿著像門口下棋的老頭兒,他也樂此不疲。
反倒振振有詞,說這玩意才是大老爺們該用的家什。扇風痛快用不壞。而且還可打蚊驅蠅呢。換彆的扇子行嗎?你在外麵坐,不還得靠我這扇子保駕呢嘛。
得,“糖心兒”也得承認有時候實惠與體麵不可兼得,徹底沒詞兒了……
如果說扇子是納涼的必需品。那麼納涼的奢侈品就要屬躺椅、藤椅、竹椅、小桌、涼席、瓷枕這些玩意了。
洪衍武和“糖心兒”當然也是一應俱全。
他們的躺椅和竹椅和小桌都是新買的。躺椅買了兩張,是那種能收能放的,不但折疊方便,上部還有枕頭。
倆人支起來一起躺著,中間再擺個小桌放個收音機和茶水瓜果,無論中午歇晌,還是傍晚納涼都很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