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民間智慧(2 / 2)

重返1977 鑲黃旗 5987 字 2024-03-27

因此立夏之後,天氣好時,很多人家就要對房屋進行歲修,抹頂子,刷青灰水,鋪油氈,還要對牆縫、屋簷處進行補漏。

這些活計不難,卻很是瑣碎。“棲鳳樓胡同”的小院又是私房,有毛病公家不管。洪衍武便隻有請單先生派倆小工兒把這些事兒給乾了。

雖然添了不少麻煩,可這事兒也得兩說著。

彆忘了,當初洪衍武和“糖心兒”還多虧了京城夏日裡的一場大雨,他們的關係才得以突飛猛進的呢。他們可算是“風雨歸心”了。

所以誰能膩味這樣的天氣,他們也怪罪不得。

其三,小滿前後還要搭天棚呢。

舊京還有句堪稱口號的俗語,叫做“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這頭半句說的就是京城夏日情景。

所謂“天棚”就是夏天用竹竿為架,葦席做頂,在院中居住的房屋前臨時搭蓋的納涼涼棚。從五月開始搭起,到“中元節”後拆除。

從事這種行業的叫“棚匠”,曆史可一直追溯至明代。

京城的棚匠搭涼棚有一點特絕,他們不同南方搭棚需要動土挖坑,是平地樹立杉篙,且支搭安全,不懼颶風。頂上席子還有拉繩可任意舒卷。

另外由於這是由官家傳入民間的辦法,所以當時就連宮廷和王府亦要搭蓋涼棚避暑。

像電視劇裡夏日炎炎,皇宮內院還是讓房殿暴曬的情景,真放在過去,皇上就是不熱出一身痱子,內務府的官員也死定了。

說到這兒就得提一句了,早年間京津兩地的院落必用方磚漫地,不種大樹(多進住宅過廳交道院除外),不是為彆的,就是為了便於暑天搭天棚。

所以這一條也是紫禁城裡的大部分院落沒有大樹的原因之一。而網絡上列舉諸多理由卻未有此說,大約是了解過去生活方式的人太少了。

不過對這一點洪衍武和“糖心兒”倒是沒有照搬照學,不是因為沒人會弄。單先生找來的“架子工”就是原來的“棚匠”。

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沒地方。“糖心兒”的院兒小,而且也就一側東廂房,真搭個天棚太不方便。

另外時代也不一樣了,這天棚材料容易失火,在洪衍武看來,算是個不小的安全隱患。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單先生的工匠不虧是見多識廣的老師傅,居然又給出了個絕妙的好主意。

他說過去的普通人家即使沒有能力和地界搭天棚,也會在自家東西廂房的窗戶簷下搭一種小型的棚子或帳子,叫“雨吊搭”,既能遮陽,也可避雨。

而憑他的經驗,其實山西太原附近有個更好的辦法。那就是在東西房簷下直接加掛鉤,然後就把卷席掛上。自可任意舒展,起到控溫作用。

還真彆說,洪衍武照這辦法一試,簡直絕了。又經濟實惠,又方便涼快,通風性還好。由於房簷和窗戶有一定距離,即使簾子全放下,屋裡也不至於全黑。

他趕緊又運用到觀音院裡,以解大哥大嫂和妹妹之愁。

這下子彆說洪祿承和王蘊琳看了嘖嘖稱奇,都說巧妙。那三家鄰居們也是紛紛效仿。

嘿,一個高招兒,讓大家還都受益了。

其四,房子拾掇好了,還得置辦五花八門的夏季生活用品呢。

東西不一樣,生活品質照樣不同。

是,這年頭普通百姓是沒有地方買空調去。但至少燃氣灶、電風扇、電冰箱、洗衣機,洪衍武給自己家和“糖心兒”這兒都給置辦全了啊。

還真甭小看這些今日人們習以為常的東西。

如果誰體驗過把爐灶搬來搬去,身後悶熱,前麵乾熱,還要忍受煙熏的苦楚就知道燃氣灶的妙處了。

如果誰體驗過拿搓板洗衣裳,明明坐在陰涼處也能揉得自己一身汗,加之手紅發癢的滋味,也就念洗衣機的好了。

如果到了三伏天,在夜裡也紋絲風沒有,搖蒲扇能把人手搖折了的時候。再對比一下有電風扇,有冰箱的滋味,那簡直要人三呼萬歲,對這些電器的發明者叩首禮拜了。

更何況“糖心兒”的小院還有個最大的好處呢,那就是有自己用的廁所,不用去外麵的官茅房忍受惡臭和肮臟。

洪衍武還使人簡單地改造了一下,貼上了瓷磚,按上了蓮蓬頭。並從蓮蓬頭下的水管接出一根帶扳手開關的膠皮管來。

這樣隻要把這根館子插進暖壺裡去,靠著水流自然的吸力,能洗上熱水澡了。即使是冬天,四個暖壺,也絕對能讓一個人洗痛快了。

什麼叫民間智慧?這就是!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