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 0zw,最快更新重返1977最新章節!
1979年1日28日,是農曆己未年正月初一。
大部分的京城市民在度過了一個沒有年三十的除夕夜後,又開始了他們為期三天的新春假期。
這一年的春節與1978年相比,其實無論是過年的氣氛還是形式,都有了一定的全新變化。
首先,是在全國範圍內呼籲複蘇“年”的呼聲更高了。
1979年1月17日,《人民日報》上發表有針對性的群眾來信:《為什麼春節不放假》和《讓農民過個“安定年”》。
相反的,主張繼續堅持“過革命化、戰鬥化春節”和響應號召“不請客、不送禮、不張貼春聯、不大吃大喝”的聲音卻寥寥無幾。
在民間自覺迸發出的熱情下,不但全國各地年畫空前暢銷,貼春聯的行為也大範圍地複蘇了。
紅紙黑字的“萬年紅”貼遍了千家萬戶的門口,一張張貼在門上的大大的“福”字將人們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表露無遺。人們用這種最傳統的形式表達對時代最深的欣喜!
要知道,在七十年代前期,可基本上都是城市平房居民和農家小院才貼春聯。
內容基本都是“東風浩蕩革命形勢無限好,紅旗招展生產戰線氣象新”,或是“歲歲平安日,年年如意春”之類的老句陳辭。
而1979年,春聯不僅從鄉村貼進了城裡的單元樓,詞句也由簡單的豪言壯語變得帶有對未來、對新時代的期盼了。
如“喜氣洋洋過春節,身強力壯迎長征”、“四化美景振人心人心思躍,公報春風拂大地大地生輝”,或是“新長征起步春光明媚,現代化開端金鼓歡騰”,“富國安邦人歡財旺,移風易俗送舊迎新”。
其次,1979年的春節,京城人們普遍感覺餐桌上的年夜飯豐盛多了。在年貨和各類商品的供應上,都有了可喜的增長。
雖然食用油、花生、瓜子、芝麻醬,雞蛋和蔬菜和過去一樣,沒有什麼太大變化。
但富強粉的定量由每人一公斤提高到了兩公斤。粳米也由一公斤變為了可購買全月定量。
豬肉在定量的基礎上可以憑本額外多買2.5公斤。活雞、帶魚都更充足了,而且市場上居然還難得一見地出現了冰凍蝦仁和魷魚。
至於煙酒茶三樣兒,以香煙的供應增長最為顯著。
除甲級煙和乙級煙中的“前門”、“恒大”、“香山”、“八達嶺”需要憑證每人每次限購四盒外,其餘牌號的乙級煙敞開供應。
白酒雖然仍有一些限製,但已相當寬鬆。
京城城鎮居民可憑購貨證每戶每月供應白酒1.5公斤。集體戶口個人可憑證每月供應500克或一瓶酒。購買散裝白酒500克以下不再登記。
在茶葉供給上,也發生了一個顯著的變化。
1979年1月10日,京城市政府作出決定。除每500克5元、6元、8元的三種花茶仍收0.5張工業券外。其他茶葉一律免券供應,這立竿見影地促使了“高末兒”銷量大增。
(注:高末兒為京城土語,即價格低,質量差的碎茶葉)
當然,還不光隻有這些,要說變化最為明顯的還得屬糕點、糖果。
這一年,不光像“話梅糖”、“牛軋糖”等一些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老產品恢複了生產。同時,外省市和進口的新產品、新口味糖果也進入京城市場。
“紅蝦酥糖”、“吉利酥糖”、“牛奶朱古力”、“蛋香餅乾”、“香酥餅乾”、“特製蛋糕”、“巧克力棍糖”等11種全新的產品,也依次擺上了商品櫃台。
完全可以說,糖果市場已經最先一步由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不但不限量,居民購買和選擇餘地也加大了。
因此,從這一年開始,過年時,一個家庭的孩子們聚攏在一起,虎視眈眈盯著父母給自己分幾塊“酸三色”水果糖的情景,逐漸成為了被遺忘在腦後的曆史。
另外還有,春節娛樂方式也從過去單調走向了豐富。
應該說,貫穿七十年代前半期的春節娛樂主題基本可概述為,樣板戲、革命歌曲、革命舞劇、革命電影、紀錄片。幾乎十年如一日地延續下來。
然而從1977年起,這種情況就開始發生變化,春節氣氛開始變得鮮活起來。
五顏六色的燈籠,娓娓動聽的“空竹”、各種各樣的鞭炮、臉譜銷量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