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萬象更新(2 / 2)

重返1977 鑲黃旗 5693 字 2024-03-27

人們著魔似的喜歡放鞭炮,以至一段時間內關於鞭炮傷人的事件層出不窮。

各種遊園活動也重新盛行起來,體育環城賽跑活動和一些傳統遊戲得到了恢複,如套圈、射擊等再次出現。人們特彆熱衷於猜謎語,謎語燈會空前火爆。

電影院裡也不一樣了。人們不僅可以看到多年後重新露麵的《阿詩瑪》、《桃花扇》、《李雙雙》這樣的國產電影,而且慢慢地,還可以看到來自國外和香港的故事片。

到了1979年,這種情況就更為明顯。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開放和豐富。

1979年的除夕夜,消失多年的交誼舞竟然出現在了人民大會堂的聯歡會上。在此之前,跳交誼舞額是作為“封資修”被禁止的。

於是從這一刻起,跳舞熱從***的紅牆內蔓延出來,民間舞會潛行了一年多,全國各大城市均出現在公園、廣場、飯館、街巷等公共場所男女青年自發聚集跳交際舞的現象,圍觀群眾多時竟達萬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舞會上,有一對優美地畫著華爾茲的圈的青年男女,他們臉上蕩漾的幸福感覺被攝影師李曉斌適時捕捉進了鏡頭,成為了能夠代表我國曆史符號的一張經典照片。

當時,這個女的還叫蓋小玲,後來改名為蓋克,著名演員。

1979年的除夕夜,同樣也是電視播映春節聯歡晚會的開端。

有好多觀眾一直都認為1983年的春晚是第一屆。但其實在1979年,就有了第一台春節聯歡晚會。

當時叫做《迎新春文藝晚會》,是由春晚創始人之一的鄧在軍和《西遊記》導演楊潔共同執導的。

隻是由於當時全國的電視機擁有量才100多萬台,而《人民日報》那個時候才第一次出現與電視機有關的漫畫,所以影響不大。

後來領導覺得春節晚會適合做下去,1983年,鄧在軍才又再次執導了最知名的那次春晚。

1979年春節,國人還在電視上看到了第一條電視廣告。滬海電視台春節期間播出了長約90秒的“參杞補酒”廣告片。

香港《大公報》一名記者在當時的報道中這樣評論,“廣告的出現猶如一聲長笛,標誌著共和國經濟的巨輪開始啟航。”

總而言之,從方方麵麵來看,都漸漸具有人情味和生活色彩了!

正是因此,對普通百姓而言,這一年互相拜年時,說的除了“過年好”這樣的傳統話語。也多了好些家長裡短的寒暄客套。而且民間語言漸趨輕鬆,話語時代性有著明顯的體現。

比如上了點年紀的關心,“春節您家本兒上的‘五斤肉’買了沒呢?”

“買了買了。今年真是比去年強多了,燉肉總算是能讓孩子們多吃幾口了。”

年輕人們在這年春節剛剛相互詢問,“你有沒有聽鄧麗君的新歌啊?”轉過年來便又對劉文正拜得無以複加。

“哥們兒,聽過《外婆的澎湖灣》嗎?是個男的唱的,真不錯……”

“冒兒了吧你!人家那叫劉文正。他的《蘭花草》、《遲到》、《童年》、《橄欖樹》也好聽,不比鄧麗君差。我剛串了他一盤磁帶……”

“哎喲,那你可得借我串一盤,今後,女的我就聽鄧麗君,男的我就聽劉文正!”

就是這樣,哪怕從這些小事兒也能看出,人們都在如饑似渴地汲取著生活的喜悅,體味著“撥亂反正”之後的團圓以及親友的互訪所帶來的春節的溫馨。

具體到洪家呢,節前摘帽這件大喜事讓他們從未有過的輕鬆,不但精神上揚眉吐氣了,經濟方麵也寬裕了。那麼這個春節必然過得是和睦美滿。

這一年,光看洪家的春聯就能體現出這一點來。

因為春聯有三個作用,一是辟邪,二是家福報平安,三就是來年的祈禱。主人家想什麼,其實全都能通過筆下的內容展現,讓看的人心裡明鏡兒似的。跟本不用你開口,就可知家中大致境況。

洪祿承這回寫的是“福惠三春景,吉祥兩字金”,而且因為是羊年,橫額自然就是“三陽開泰”了。

而且用的是隸書體,圓峰潤滑,恰似柳葉荷萍,大有心神氣定的感覺。

不用說,和去年洪家人仍然有點戰戰兢兢,把“平安”當成首要期盼已經完全不同。他們的心態已經有了非常積極的變化。萬事順暢,追求進步才是他們今年的願望。

同時,這次洪衍武也長了記性,沒再露怯,他把大門上的“福”字貼得端端正正的。

想他如此中規中矩,恭恭敬敬地貼上了他親爹的一筆好字,洪家人這一年也滿應該過得更加順暢一些。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