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八四五章 血酬定律(2 / 2)

命運路口 袤一 3774 字 1個月前

對這些統治者來說,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兒:因為不是你一個人覬覦王位,要成為九五之尊,首先要征服九五,在古代,征服的唯一辦法就是武力,皇權,隻能用血酬換得。

不過,話說回來,古語雲:“殺人償命。”

隨意侵害了他人的生命,就要以犧牲自己的生命為代價,這是一個國家保持安定的必須的法律,但是,皇帝或者國王總是例外者,有句話叫:“君要臣死,臣不敢不亡”。

皇帝或者國王,一人掌握著對整個國家所有臣民生殺予奪的大權,可以說,老子想殺誰就殺誰,不用擔心遭到懲罰,因為沒有人敢懲罰皇帝或者國王。

還有一點,那就是,在世間,從來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不可能有想取得權力而雙不殺人的事兒發生。

從曆史上來說,唐王李世民,應該算得上一位賢君明主了,可就是這樣一位賢君明主,也是在殺了親哥哥李建成之後才登上王位。

李世民大家知道,不是變態狂,從史實來看,也算是血性男兒,那麼,殺死哥哥,逼父親傳位,殘忍血腥,大逆不道,你能說他做決定不對嗎?當然了,在此之前,相信他也會猶豫。畢竟殺的是自己的親哥哥,所以,最後即使坐穩了皇帝,午夜夢回,相信也會自責,也會產生恐懼的,這就是代價。

還有一點,不可否認的是,在權力爭鬥過程中,很多時候,不殺人者被人殺。

對於皇權來說,從來隻崇尚叢林法則:

那就是,你不殺彆人,彆人就可能來殺你。仁慈的皇帝或者國王,因為心慈手軟,最後落得被他人殺掉的結局,不是沒有這樣的例子的,比如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

那還要從洪武三十一年說起。

朱元璋不行了,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史稱建文帝。

從年號上不難看出,一個建文,一個洪武,祖孫二人性格截然不同,朱允炆過於柔弱,過於仁慈。

建文帝即位之後,在改革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削藩,當時的藩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權,他們在自己的藩地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準備造反。

在這些人中,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他是朱允炆最大的威脅,但建文帝的軟弱果然害了他,他並沒有先削燕王,而是從其他親王下手,這樣打草驚蛇,使得燕王加緊作出準備。在建文帝決定對朱棣下手的時候,為時已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難的大旗。

在最初的戰鬥中,朝廷的兵力占絕對優勢,但此時,朱允炆的心慈手軟再一次顯示出來,他的一道聖旨:

“我要活的叔父”。

這樣的一道聖旨,使得朱棣逃過了多次劫難,最終將朝廷推向了深淵。朱棣的靖難之役宣告成功,登上皇位,朱允炆則不知所終,從已經知道的資料中,判斷,這位心慈手軟的帝王,多半已被朱棣燒死。

從這些國內國外的曆史上可以看出來,殘酷的皇權爭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這沒有什麼好說的。

曆史上的好帝王,大多都不能算“好人”。

“好人”往往當不了好皇帝——大概也就是過於善良慈悲、不忍殺人的原因吧。,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