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 你們唐家人還要霸榜?(求訂閱!)(1 / 2)

()主乾道上。

車來車往。

絕大部分都是工程車。

這裡原先並不是縣城區,而是大片農田,考慮到直接拆遷縣城麻煩,還得先安置,那還不如在不遠的地方重啟一座新城。

再以此為中心。

向口岸方向逐步修過去。

如今。

這裡是除了新安口岸以外,最大的國家級口岸。考慮到這隻是一個物流中轉地,常住人口也不多,新華市的建築均以宜居為標準。

單體建築占地大。

墅型小區多。

高層建築少。

最高不過十幾層,總之,怎麼大氣怎麼來,不差錢。

在眾多的工程車輛中。

一輛白色麵包車比較獨特,上麵貼著‘鬆宛家常菜’的顯眼貼紙,前座坐著的,是在南非‘共患難’過的蔚鬆和薑宛兩人。

“空氣真好。”

蔚鬆一笑:“這裡是山區,能不好嗎?”

“這輩子就在這裡生活也挺好的,晚上可以回華夏,白天可以來這邊開店。”薑宛輕撫發絲,看著窗外熱火朝天的景象。

“你喜歡就好。”

薑宛眼神中閃過一絲悲傷:“我從小就想在這種安靜的城市生活,慢節奏,人不多,沒有大城市的喧囂和匆忙的人群。”

“可惜,我爸媽看不到這一切了。”

蔚鬆一看。

輕輕拍了拍薑宛的手。

這時候。

“我們的店開始貼瓷磚了。”薑宛指著遠處的一排鋪麵興奮道,這裡是從華夏過來旅遊、進城的必經之路,可以說是黃金店鋪。

見薑宛那麼高興,蔚鬆笑了笑。

繼續開車。

從非洲回來。

他們本來是在克欽市開店。

兩個月下來。

也算是賺了點錢,期間,關係飛速發展,年後就領了證,考慮到未來孩子的教育問題,他們便想起了當初了解過的新華市。

這裡距離華夏近。

回去很方便。

而且對麵是華夏比較出名旅遊城市,新安市華人也多。於是,他們找到了當初給他們辦開店手續的一個緬亞固定資產管理局的華人員工。

令人欣喜的是。

人家很熱情地給辦了。

在新華市未分配的店麵中給了他們一間位置不錯的。

當然。

隻租,不賣。

這些新建的城市建築依舊屬於緬亞銀行集團,聽說等這邊建好了,不遠的原縣城和非特色建築都會進行翻修和重建,那部分倒是有個人產權。

來到這。

兩人是徹底見識到了緬亞銀行集團的勢力。

土地。

礦產。

生產資料。

權力。

武力。

交通。

貿易。

。。。

緬亞銀行集團掌握著這片土地上的幾乎一切,就算緬亞經濟特區的政府想要用地,都得向緬亞銀行集團申請,雖然幾乎都會批。

但這已經把其權力主次體現得淋漓儘致。

如此製度。

對相關利益集團以及一般人來說,當然是好事情,因為這裡對‘自己人’和‘普通人’的保障是很充足的,一改以前的貧窮。

不過。

對非相關利益者,就不是好事了,人家連一個地方幾個磚廠都有嚴格的規定,多一個都不行,行業準入歸屬於行政力量管轄。

因此。

很多人看到機會,卻根本沒資格進來吃。

在這裡。

隻要拿到了準入資格。

不亂整。

幾乎都能賺錢,而且還不怕有人來競爭。

深入一想。

蔚鬆隻能感慨。

這套製度讓無數既得利益者團結在零的周圍,形成了一個個利益集團,維護這套製服。而他蔚鬆,無意中也進入了這個圈子。

這些黃金店鋪。

想要得到一間的人太多,很多華夏那邊的人想要過來買。

然而。

緬亞銀行集團根本不差錢。

想買?沒門。想高價租?也不行,怎麼分配,當然是自己人優先。他能插隊進來,獲得一個如此店鋪,蔚鬆感覺自己中大獎。

他估計。

還是和唐家有關。

應該是打了招呼,所以才會對他額外關照,理論上,唐凱就是其中的利益集團之一,還是緬亞經濟特區頗有影響力的一支。

“我估計三天就能貼完。”

“真快。”

“錢給得快,工作自然乾得快。緬亞銀行集團的項目,錢早就撥了下來,乾多少活,拿多少錢,他們當然得以最快速度乾活。”

“不欠薪好。”

“人家能印錢,怎麼可能欠錢。”

正說著。

蔚鬆的手機響了起來。

一看名字。

趕緊接。

“裴哥。”蔚鬆高興道。

“小鬆,怎麼樣,新地方還適應吧?”裴陽問。

“很不錯,這邊人都很友好,華人多,飯店也開始貼外牆瓷磚,最遲三個月,就能正式開業。”蔚鬆感覺人生充滿了希望。

家庭。

事業。

就差一個孩子。

“適應就好,好好和小宛過日子,趕緊生個娃。”裴陽老氣橫秋地道。

蔚鬆看了一眼薑宛。

笑道:“儘力。”

“有沒有什麼困難,錢夠不夠?”

“夠了夠了,這邊的租金低,而且沒有什麼轉讓費,裝修也花不了多少錢,而且我還買了青元科技的股票,應該能賺一點。”

“你還炒股?”裴陽詫異地問。

“隻是想搭個順風車,僅此一次。”

蔚鬆趕緊解釋。

裴陽一聽,笑道:“我不是說不好,一些穩健的投資,我覺得是好的,青元科技肯定不會差,隻要不過分投機,影響生活。”

“我聽說那邊土地國有,連商品房都不讓蓋。你要是賺了錢,倒是可以買買緬亞係那幾家大公司的股票,我覺得未來很有前景。”

“明白了。”

“好好做生意,新華市,未來的發展很有潛力。”裴陽說道。

目前.

緬和華夏主要靠陸運,但上頭一直在謀求修鐵路過去,完善泛亞鐵路網,相對來說,這裡比修去新安市的還近許多。

聽說上頭一直在想辦法促成這件事。

如今。

緬境內鐵路網不斷擴張。

鐵軌軌距和華夏同一標準,甚至都到了印度邊境,如果華夏的鐵路網接入緬,華夏和印度的貿易格局將會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而新華市。

就是一個重要的樞紐。

不一會兒。

兩人來到了‘飯店’,這是一個巨大的臨時居住區,無數板房立在這裡,方圓三公裡內的建築項目,施工人員全都住在這裡。

本地人少。

華夏人多。

總居住人數超過了兩萬。

這樣的地方,新華市有三個,呈一個等邊三角形的頂點設置,主要是便於管理,方便生活,而他們的‘飯店’,就是一個集裝箱。

此刻。

工人們幾乎都在上班。

但休息的也不少,平常有食堂可以吃,但畢竟單調,因此,在這裡開飯館,成了一項非常賺錢的生意,畢竟可是兩萬人的駐地。

隻要味道好。

這些來緬打工的國人就會買賬。

由於店鋪還在修。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