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六日。
上市前一天。
早晨。
緬銀監會發布消息。
“昨日,我方正式和華夏達成金融合作協議,協議內容為雙方指定賬戶可跨境購買股票,具體實施日期,將會在本月底試運行。”
“試運行期間,隻有達到一定要求的兩國賬戶,才有資格申請跨境證券交易,試運行時間為三個月,三個月後,視情況擴大賬戶規模。”
“具體實施細則如下。”
“。。。”
同時。
華夏央視也播出了這則新聞。
一時激起千層浪。
緬股論壇。
“好像去年底就傳出消息。”
“終於落地了。”
“我們去買華夏的什麼股票?全球金融危機,好像就緬股安全一點,雖然我是華人,但不得不承認這邊的股票值得投資。”
“你傻啊,我們不過去,人家可以過來。”
“可是,這對華夏有什麼好處?不是資金外流了嗎?”
“你真傻還是假傻,會不會算賬,要是這邊股市表現好,華夏人過來肯定會賺錢,賺了錢流回去,一塊變兩塊,華夏就賺了。”
“還真是。”
“那我們不是虧了?”
“你虧什麼?華夏人來了,股票上漲。”
“糊塗了,那到底誰虧?”
“股票在上漲期間,誰都沒有虧,在山峰滑落的時候,誰持有,誰就虧,所以,還是要堅持價值投資,不要盲目跟風,更不要追高。”
“。。。”
緬股民們挺高興。
以華夏的體量。
隨便來點人。
估計就能把公司不多的緬股價格衝高,肯定是賺的,對此,他們可是深有體會,這些來治病的外國人,不少都投資了緬股。
有的少,幾萬塊。
有的多,甚至上億。
讓他們的手裡股票價值一直在增值。
現在。
又多了華夏。
肯定是大好事。
相對來說,華夏股民在興奮的同時,還多了一絲糾結。因為還得等到月底才開通,他們已經不可能認購到青元科技的股票。
“好失望。”
“羨慕緬那邊有朋友的,可以幫忙買。”
“話說,按照這個政策的時間,青元科技的股票在我們去的時候,肯定已經漲到了一定地步,我們還有必要過去買嗎?”
“如果是相信它會漲,就去,不相信就不去。”
“我信唐青。”
“我也信。”
“我覺得可以投資其他的,比如緬亞環保技術公司,這家公司的產品獨步天下,我認為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對象。”
“風險大嗎?”
“有點,畢竟已經那麼多資本投了。”
“我覺得風險很大,緬亞環保技術公司發行價六點六亞元,當時市值不過兩千億亞元,折合不到三百億美元,一周就突破了四十亞元,市值破萬億。”
“可現在的股價呢?已經漲到了五十八亞元,市值達到了一萬七千億人民幣,這麼大的盤子,我認為上漲空間已經不太大了。”
有位‘資深’股民分析道。
下麵一片讚揚。
不過。
還是有人不服。
“我不同意,緬亞環保技術公司的市值,遠遠沒有達到巔峰,你們難道沒有看過人家去年的財報?全球年營收超過三千二百億亞元。”
“用營收和市值的公式,這已經算是低估了,要不是緬股相對比較封閉,對外國投機資本管理嚴格,再翻一倍我都不吃驚。”
這個論調也得到了一大批的支持者。
的確。
這家公司的技術幾乎是獨家壟斷。
隻要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