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隨著新界租約即將到期,嚶國與國家開始就港府未來進行談判。
1984年12月19日,《中嚶聯合聲明》簽署,確定了港府在回歸後的“一國兩製”方針。
1990年,國家通過了《港府特彆行政區基本法》,為回歸後的治理提供法律依據。
而現在已經是1991年12月中旬了,看上去時間還長,其實對於李凡來說,時間已經很緊張了。
當然,不說1997,在現在,對於李凡、對於星聯科技來說,其實也是有不少的機遇的。
第一,就是港府市場的國際化。
1991年的港府,已經成為全球最開放的市場之一,是連接國家大陸與國際市場的橋頭堡。
對於星聯科技來說,港府不僅僅是一個銷售地,更是邁向全球市場的重要平台。
通過在港府的成功,星聯科技可以借此吸引到更多國際投資者和合作夥伴,甚至向國際市場拓展。
所以,李凡會通過港府市場的成功,積累更多國際市場的經驗,進一步與國際品牌展開合作或技術交流。
同時,何雪所在的金融公司,可以利用港府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優勢,為星聯科技尋找更多國際化的融資渠道。
從而幫助星聯科技,在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上提供資金支持。
畢竟,哪怕是產品賣得再好,現金流很充足,但是攤子鋪得實在太大,各個地方都需要錢,那麼自然也是錢越多越好了。
第二,港府作為亞洲科技樞紐的潛力。
1990年代初,港府在通訊、金融和貿易領域展現出強大的發展潛力。
尤其是在通訊行業,港府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由的市場環境,成為了亞洲乃至全球的科技樞紐之一。
這為星聯科技提供了一個極好的進入機會,尤其是【StarComm2】的強大產品性能,能夠填補港府市場對於靈活、便捷通訊工具的需求。
所以,李凡想的就是,利用港府作為科技創新樞紐的優勢,與港府本地的電子產品製造商和分銷商合作,進一步優化產品的生產和供應鏈。
典型的比如信佳電子有限公司,它其實也是在今年1991年成立的。
也就是之後的“信佳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信佳國際),SUGAINTERNATIONALHOLDINGSLIMITED。”
SUGA主要是一家電子製造服務(EMS)提供商,專注於電子產品的研發、製造和銷售。產品包括網絡設備、電話、數字音視頻產品等。
雖然看上去也是個剛入行的新人,但是在這麼個時候,這麼個地方,那自然是朋友多多的好了。
同時,借助港府豐富的媒體資源,進一步擴大星聯科技的品牌影響力。
比如《明報》,它是港府重要的中文報紙之一。
成立於1959年,並在1991年改組為明報企業有限公司,成為世界華文媒體有限公司的一部分。
這家公司出版了多種科技相關的期刊和雜誌,如《Hi-TechWeekly》和《PopularScience科技新時代》,這些都是這個時候,關注科技行業的重要媒體資源。
還比如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
TVB作為港府最大的電視廣播公司,提供多種節目,包括科技相關的新聞和專題節目。
它在1991年的時候,也是持續在擴大其節目內容,涵蓋了科技、創新等領域的報道。
當然,李凡也不會放過和港府科技大學的合作。
港府科技大學,在今年的時候剛剛成立,是港府第三所獲得大學名銜的高等教育機構,專注於科學和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其設立,主要就是為了在支持港府經濟轉型為以高科技和商業為主的方向,為科技行業培養人才。
在李凡上門尋找合作的時候,雖然談不上非常融洽,但是也是各取所需了。
至少在李凡看來,都已經開始買下了種子,就等之後精心澆灌,開花結果了。
第三,就是國家大陸市場的快速崛起了。
在1991年,國家大陸的經濟改革和開放步伐加快,深市作為經濟特區,成為大陸與港府之間的橋梁。
李凡想的就是,星聯科技通過在港府的線下體驗店,可以更好地與大陸市場聯動,迅速將港府的成功經驗複製到大陸,尤其是深市和周邊城市。
也就是說,李凡可以通過港府的市場經驗,進一步拓展在深市和華南地區的市場,推出更加適合大陸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同時,星聯科技的跨境貿易和技術合作,也可以借助深市和港府的獨特地理位置,展開兩地之間的資源整合與協同效應。
在這一方麵,雖然港府與深市之間的跨境貿易,充滿了潛力和想象,但也麵臨著多重挑戰。
比如:政策差異、基礎設施不足以及市場競爭等問題。
【貿易政策和法規的差異】
1、一國兩製的影響。
港府與深市在經濟體製和法律框架上,存在顯著差異,這導致了在跨境貿易中,雙方在政策執行和監管方麵的協調困難。
比如港府作為一個自由港,其貿易政策相對寬鬆,而深市則受限於大陸的相關法規。
2、關稅和貿易壁壘。
儘管兩地的貿易往來日益頻繁,但由於不同的關稅政策和進口限製,跨境貿易時常受到阻礙。
這些壁壘使得企業在進行商品流通時,麵臨額外的成本與複雜的手續。
【基礎設施和通關效率】
1、口岸設施不足。
在1991年,深市與港府之間的口岸設施老舊,導致通關效率低下。
貨物運輸時間長、通關程序繁瑣,使得企業在進行跨境交易時麵臨延誤。
2、人流和物流管理。
由於人流和物流的管理不夠完善,常常導致擁堵現象,進一步影響了貿易效率。
【市場競爭與經濟依賴】
1、競爭關係。
隨著深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兩地在某些行業中形成了競爭關係。
這種競爭不僅體現在價格上,也體現在市場份額的爭奪上,影響了兩地企業的合作潛力。
2、經濟依賴性。
港府對深市市場的依賴逐漸加深,但同時也使得港府在某些領域,對深市的經濟變化敏感。
這種依賴關係,導致在政策調整時,雙方利益可能發生的不平衡。
正是因為有這麼些問題,所以李凡也是在過去將近1年的時間裡,都沒有推出什麼新產品。
主要的時間精力,都是花在了和兩地正賦的溝通協調上。
而且這個時候的深市,也正想著對外開放,有星聯科技作為一個試點,所以很多方麵的工作,開展雖然不容易,但也還算事順暢。
並且也都趕在了1992年前,相關的工作都處理完成了,從而才有了【StarComm2】的正式發布。
另外就是,有了這次在港府的成功經驗,之後李凡在繼續開拓香山澳、瀛州的市場時,也就更有經驗和把握了。
第四,通訊技術的蓬勃發展。
1991年,通訊技術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全球對於無線通訊設備的需求開始激增。
雖然移動電話尚未完全普及,但無線電和對講機等通訊設備已經被廣泛使用。
這為星聯科技的【StarComm2】帶來了巨大市場需求,尤其是其便攜性和多功能性,能夠在工地、商場等需要靈活通訊的場景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這方麵,李凡可以將【StarComm2】定位為工地、物流、建築和應急行業的首選設備,搶占這一尚未完全被大品牌占領的細分市場。
同時,他還會持續不斷進行技術升級,將未來的技術融入現有產品,為客戶提供比競爭對手更高效的通訊解決方案。
比如,李凡已經計劃之後再發布一款【StarComm2Pro】,主要麵向高端企業用戶,同時適用於高級商務用戶和行業精英。
當然,【StarComm2】其實也是定位高端,隻是在更為細分的領域和市場當中,繼續進行了側重。
第五,科技創業的風口。
1991年是科技創新的黃金時期,港府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吸引了大批科技創業公司。
星聯科技作為一家新興的高科技企業,李凡想的就是借助這一創業浪潮,吸引到更多的風險投資和合作夥伴。
而表姐何雪在金融行業的背景,也是可以繼續為李凡提供寶貴的融資和行業資源,幫助公司迅速發展。
甚至在之後,李凡還打算讓何雪從現有金融公司離職,然後擔任星聯科技金融業務的海外負責人。
當然在現在,李凡還是會繼續與何雪所在的金融公司合作,推出融資計劃,並通過港府的資本市場吸引更多的投資者。
此外,李凡也是通過這次的機會,會在金融領域接觸和吸收更多的行業專家和技術人才。
這一些,也都是為了星聯科技在未來的發展,做好更多技術和各方麵的準備及支持。
在這個過程中,何雪也被李凡這個表弟的渾身乾勁所吸引,並且表示佩服。
其中她也問過李凡為什麼可以做到這樣持續精力充沛、活力滿滿。
李凡的原話則是:“如果真心想成功,不用恐懼、不用迷茫,你隻需要每天能夠保持一直向前、一直向上、永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