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攻城準備(2 / 2)

馬岱率本部三萬人馬前往南城門十裡處安營紮寨,準備攻打南城門。

諸葛亮親率四萬人馬和田英的十萬人馬合兵一處,攻打西城門,此戰西城門為主攻,其他三個城門都為佯攻,佯攻的目的在於牽製司馬懿的兵力。

魏延、薑維和馬岱分彆抱拳領命而去。

幾天後,攻城設備陸續送達,其中投石車共二百架,西城門分配一百一十架,其它三個城門各三十架。而陶罐和火油的數量無法統計,裝了幾十輛馬車。大部分留在西城門,小部分送往其它三個城門。而火箭也準備得很充足。

雲梯的數量也極多,大部分留在西城門,小部分送往其它三個城門。

衝車準備了六輛,西城門三輛,其它每個城門一輛。之所以西城門準備多一些,是考慮被敵軍破壞後,還有替換的。

井闌由於生產難度大,運輸不方便,隻生產了三個,全部放在西城門外。其生產難度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麵:

一、結構複雜:井闌作為一種移動箭樓,需要設計成多層的結構,並且每一層都要能夠承載士卒和武器。這種結構的設計需要精確的計算和考慮材料的承重能力,以確保井闌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二、材料難選:井闌的建造需要選擇堅固耐用的材料,如木材、繩索等。同時,還需要考慮材料的獲取和運輸的問題。

三、工藝複雜:井闌的製作工藝相對複雜,需要工匠具備較高的技術水平。例如,滑輪、繩索等部件的製作和安裝需要精細的技藝和嚴格的質量控製。

攻城車準備了六輛,西城門三輛,其它每個城門一輛。之所以西城門準備多一些,是考慮被敵軍破壞後,還有替換的。

弩車、床弩和諸葛連弩的數量比較多,大部分留在西城門,小部分送往其它三個城門。投石車所需的巨石已經堆積成山,後麵還有不少正在源源不斷地運送過來。

一切準備妥當後,在蜀軍盾牌手和弓箭手的掩護下,上萬民夫用石頭填塞了四個城門的護城河與壕溝的部分區域,形成了一條寬約一丈八尺(相當於現在4.2米)的道路,上麵再鋪上土,夯實後方便士卒和攻城設備通過。

四個城門的蜀軍正浩浩蕩蕩地向長安城包圍過來,大戰一觸即發。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