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華一見張潮到了就招手,道:“就等你了。”
張潮一看,魯院高研班一起考進來的其他8名同學果然都在,連忙道:“實在抱歉,早知道我早上過來了。”
同學許岩道:“沒事沒事,我和雷平洋也剛到一會兒。”
馬上就有記者開始采訪張潮道:“請問你在滬上書展上說……”
張潮立刻就打斷了他的提問,道:“我今天就是以一個普通新生的身份來辦報到的,滬上書展的事情已經過去了,我也不方便在這裡回答任何有關的問題。”
記者到底比較機靈,立刻轉變問題,問道:“你是‘作家研究生班’裡最特殊一名學員,年齡也最小,你對加入這個班級有什麼期待嗎?”
張潮笑道:“既然知道我年紀最小,那這個問題您應該先問我的這些大哥大姐們,或者你也可以去采訪一下我們班主任的於華老師。我來到這裡,就是想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沒了。”
現在的張潮應對記者可以說弓馬嫻熟了,該閉嘴的時候,絕對是油鹽不進的那種。
於華也過來解圍了,讓記者給大家拍了合照,然後回答了一些冠冕堂皇的問題,就帶著大家去教學樓了。
找到作家研究生班的專用教室坐好,於華站在講台上,對大家說道:“雖然過兩天才正式上課,但是我想提前和大家交流一下。這個班叫‘作家研究生班’,1988年辦的第一屆,我就是那一屆的學生。不過那一屆我們的學生多,有48個正式生,2個旁聽生,一共50個同學,熱鬨極了。
當時我們的班級導師是由燕師大童慶炳教授和魯院的何鎮邦老師共同擔任。我記得童教授在第一節課上對我們說過,從文學創作角度講,每一個同學都已經是取得一定成果、甚至很成熟的作家了,所以學習的重點,不在‘作家’,而在‘研究’上。
這個‘研究’,不是說讓大家都去搞文學理論或者文學批評,而是能在更高、更新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創作。
在我們那一屆研究生班期間,劉振雲發表了《一地雞毛》《單位
》《故鄉天下黃花》;池子健出版了《北極村童話》;默言寫出了《十三步》《歡樂十三章》……就我不務正業,天天打球,還學會了下圍棋。”
眾人皆笑。
張潮在想,如果自己沒記錯的話,於華的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就是在研究生班完成初稿的。
於華道:“在這個班,我不會以發表作品來衡量大家的水平,但我相信每個能進作家班的同學都是很有心氣的,你們會用比我更嚴格的標準來衡量自己。”
張潮不得不承認,“潦草小狗”的PUA技術雖然不夠自然,但還是把同學們的競爭心理給激發出來了。想必接下來的幾年裡,研究生班的同學們會有一番“龍爭虎鬥”。
接著於華又介紹了研究生班的課程內容,除了自己和燕師大的一些教授的常規課以外,還請到了默言、蘇桐、西川、歐陽江河……不定期過來開辦講座。
這樣的教學陣容,國內恐怕沒有其他大學能媲美——除了燕大。聽說燕大的創意寫作研究生班,也請了不少大佬助陣。隻是張潮不在那個班上,不清楚詳細的情況。
等上完這特彆的第一節課,日頭已經偏西。張潮沒有急著回去,而是漫步在以小巧玲瓏而出名的燕師大校園裡,感受已經有些微涼的天氣。
再過一個月,就是“古都的秋”了……
電話鈴聲忽然不合時宜地響了起來,張潮接起來,就聽到何冀萍那溫和如故的聲音:“小張呀,你的劇本寫的怎麼樣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