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記者紀德(1 / 2)

紀德是《燕城青年報》資曆最淺的記者,所以早上一到單位,就被領導派了差事。

“小紀啊,有個中學舉行迎國慶文藝彙演,他們校長希望咱們給報道一下,要不你去一趟吧。”部門主任笑嗬嗬地安排。

中學舉行的迎國慶文藝彙演?這是什麼倒黴采訪任務。紀德一聽就喪失了興趣。

他幾乎可以預見,整場演出的節目都將以二三十年前的經典作品為主,不具備任何趣味性和時代感。或者,裡麵還會有一些學生自己創作,水平不值得期待,將來也不會再演第二次的作品?紀德都不知道,回來寫報道的時候,自己應該從哪裡下筆。

“那個,主任,這個活動聽起來……似乎沒有什麼話題性。”紀德小心翼翼地問,“您覺得應該從什麼角度進行報道?”

“咳,那個學校的校長是咱們副總編輯的朋友,想讓學校在咱們報紙上露個臉,你也不用太在意。”主任還算是個厚道人,跟紀德交了底,“他們學校也不在意咱們究竟能寫得多天花亂墜,隻要彆說壞話,給他們領導上個名字,也就行了。”

我討厭關係戶!紀德對今天的活動更不抱希望了。對新聞工作,他多少還抱著一些理想,這種人情報道實在不是他想寫的。

雖然腹誹,但剛來《燕城青年報》工作沒兩年的紀德也沒有跟主任打擂台的想法:“好的,主任,那我跟哪位老師一起去?不用?我自己去?好的好的。”

讓我獨立出去采訪,也算是主任對我的一種重視吧。從報社樓裡出來時,紀德自我解嘲地想。

-----------------

坐車到了舉行活動的禮堂,紀德跟負責接待賓客的朱主任接上頭,表示了一下感謝,就按著朱主任的指引去找預留的座位。

“你好,請問能跟你換個位置嗎?”找到位置,紀德從取景框裡看了看舞台,發現視野不太好,就跟第一排的觀眾打了個商量。“我是《燕城青年報》來采訪的記者,學校給我安排的這個位置拍照不太方便。”

“沒問題。”對方是個青年女性,很痛快地站起來,跟紀德換了個座位。兩人擦肩而過時,在昏暗的燈光下,紀德忽然覺得她有點兒麵熟。

在哪兒見過呢?紀德想不到,隻是慣性地轉過身來,朝著後排說了一句:“謝謝幫忙。你是在教委工作嗎?”學校活動請來的“嘉賓”,最常見的就是教委工作人員了。

“我算學生家屬吧。”坐到後排的女性說著,咯咯笑了起來,似乎覺得挺有趣。

“學生家屬?”演出還要等會兒才開始,紀德就順著話題聊了下去,“請問,今天是有你的弟弟妹妹上台演出嗎?”

“是啊。”女性聲音裡明顯帶著笑意,“我妹獨唱,她的一個發小伴奏。”

果然,紀德並不意外,學生家屬也隻有這種情況下才會來參加學校活動了:“她今天表演的節目是?”

“一首新歌,《我和我的祖國》。”女性回答得很流暢。

“不好意思,我沒聽過。”紀德挺喜歡聽歌的,但真沒聽過這首。

聽到紀德這麼說,女性似乎毫不意外,自己打著拍子輕聲唱了起來:“我和我的祖國,一刻都不能分割……”

“這歌很有意思啊,好聽,詞也好。”這是紀德聽到歌以後的第一印象。

“她唱得真好,都有專業水平了吧?”這是聽了幾句之後,紀德隨之產生的驚訝,“這聲音我絕對聽過,而且不止一次……”

“我知道了,你是陳媛!”最後,紀德狠狠一捶自己的手心,壓著嗓音叫了出來。

-----------------

被歌迷通過歌聲認出來,陳媛並不覺得奇怪。二十一歲登上獨唱舞台,二十二歲出版首盤專輯,今年又出版了第二盤,她的歌聲早就通過電台和磁帶飄遍大江南北,有了很高的辨識度。麵對激動的紀德,她也隻是“噓”了一聲,就笑著跟他繼續聊下去。

“陳媛同誌,這首歌真好聽,是你教給你妹妹的嗎?你將來會唱嗎?”從激動中回過神來,紀德立刻提出了一串問題。

然而,陳媛隻對著紀德微微一笑:“你說錯了。這首歌,我是跟她學的。”

“啊?”紀德一時不知道該怎麼往下問。陳媛雖然隻有二十四歲,但也算是成名數年的當紅歌星,誰能教她唱歌?

想到這裡,紀德突然回憶起之前聽過的一個小道消息:著名作曲家顧景芬自己搞了一個聲樂培訓中心,開班收徒,陳媛為了支持恩師,毅然“回爐重造”,成了班裡的第一號學員。“莫非,這首歌是顧景芬同誌的新作?”

“咳咳。”紀德身旁有人清了清嗓子,“這首歌很好,但不是我的作品,我不能掠人之美……”

紀德真的麻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