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7章 杳無音信(1 / 2)

剛開始的時候,李清照找了一些文筆不錯的文人來寫小說。

《小說月刊》一創刊就廣受歡迎。

越來越多的讀書人願意撰稿,一來可以出名,二來稿酬非常豐厚,對於那些窮讀書人這是非常大的誘惑。

李清照又請示了趙桓之後,又陸續創立了好幾種小說類的刊物,並招人專門負責,使得白話文小說得以快速流行。

李侗根據趙桓開設新式學校的構想,在四個京城開辦了新市學校。

這也得益於皇帝趙桓大筆的資金投入,隻要有錢哪有辦不成的事?更何況是皇帝在推行。

新式教育完全適用的是白話文教學,而且使用的是皇帝趙桓的簡化字,並開始推行標點符號。

他們使用的教材是皇帝趙桓讓李清照等人從最近的《小說月刊》等小說類雜誌中挑選出來經他審定的,都是一些適合孩子閱讀的文章,尤其是一些白話文寫作的散文和小小說。

新式中小學的開辦,因為實行的是免費義務教育,連書本費都不需要,全部由朝廷負責,所以得到了百姓的推崇和喜愛,入學名額供不應求,根本不能滿足需要。

於是趙桓又投入資金增設了若乾所中小學,當然依舊是在四個京城試點,積累經驗,下一步再向全國推廣。

李綱、呂頤浩等人之前對於皇帝趙桓提出來的白話文,標準符號,簡化字這些舉措多少是心存疑慮的,可後來他們發現,其實完全沒有必要。

繁體字過渡到簡化字並不難,連他們都已經逐漸習慣使用簡化字了,畢竟很簡便容易記。

而標準符號需要有一些時間來記憶,但一旦記了之後,使用這樣的符號斷字的文章,看得很輕鬆,也很賞心悅目,使得他們也情不自禁的在生活中開始大量使用簡化字和標點符號了。

由於皇帝說了一年之內要過渡到新文體,使用簡化字和標點符號,因此滿朝文武都開始積極的學簡化字和標點符號,免得到時候寫奏折皇帝打回來。

而天底下的書生開始的時候對這些教育改革多少是有抵觸的,畢竟他們已經熟練的掌握了繁體字,也習慣了沒有標點符號的文言文。

可是皇帝說了,將來的科舉就是要使用白話文、簡化字和標點符號,否則卷子視為不合格,連看都不會看。

於是這些書生就隻好靜下心來重新學,不過很快就上手了,而且從開始的抵觸變為自覺。

因為他們覺得簡化字真的好用,而且標點符號也真的有用,至於白話文撰寫的小說,作為消遣還是很有意思的。

連那些老學究平時閒暇的時候都喜歡捧一本《小說月刊》啥的津津有味的讀上麵的小說和散文。

大宋推行的新文化運動,在皇帝趙桓崇高威望和強大的號召力下,以及大把的金錢做推手的情況下,迅速席卷全國。

大宋朝根本不愁吃喝,當然有閒心搞新文化運動,可是鄰近的幾個國家,則為填飽肚子而焦頭爛額,哪有閒心搞什麼文化改革。

首當其衝的是金國。

金國連續兩年遇到災荒,尤其是建康七年,饑荒比頭一年更嚴重。

在這個背景下,金國大臣耶律伊發動兵變。

耶律伊原先是契丹人,遼國的大臣,後來投降了金國,但是一直得不到重用。

他很懊悔,也很無奈,借著金國遭受饑荒之際,他跟幾個都是遼朝投降的大臣串通,然後帶著他們的甲兵和一部分軍隊起兵,進攻上京,一直打到了上京城下。

隻可惜他們還是低估了金國的戰鬥力,他們以為金國在被大宋這幾年打掉了三十多萬主力,已經沒有什麼可用之兵之後,他們的騎兵將會勢如破竹,金國無力抗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