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召集了軍機大臣薛弼,根據具體詳細的宋越邊境地圖,製作了一份詳實的作戰計劃,趙桓審閱之後批示,照此執行。
根據趙桓批準的作戰計劃,宋軍開始積極調兵遣將。
從京湖戰區抽調十萬,京畿戰區抽調五萬,共計十五萬兵馬,由嶽飛統領,乘坐大型運兵船隻從長江出海,沿海路抵達北部灣,部署在了距離永安州不遠的海域等待。
另外,皇帝下旨給曲端,讓他們密切注視大越國的動向,一旦大越國大舉出兵進攻大宋,可以出兵側應,從側邊襲擊大越國軍隊。
趙桓判斷大越國要攻打大宋,最大的可能就是沿海。
因為相對而言,沿海的宋軍布防是最薄弱的,宋軍的重兵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也就是文州和通農州一線,在沿海一帶反而沒有多少兵力,這就留了一個口子。
而這一帶地勢相對平坦,有利於大軍快速突擊,所以戰爭很可能在這裡爆發。
曲端接到皇帝密旨之後,便秘密調集軍隊,隨時準備增援如昔。
趙桓又下令廣西、湖南兩地的新兵訓練營的新兵,以軍事訓練為借口全部武裝了起來,並進行長途拉練,逐漸往南靠攏。
在大越國出兵的時候,新兵訓練營已經抵達了欽州一線,新兵總兵力達到了十萬。
雖然是新兵,卻是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操練出來的,而且由廣西、湖南兩地的軍事指揮學校的訓練出來的軍官統領,新兵統帥是牛皋。
因此大越國並不知道大宋早就算準了他進攻的方向,並張開口袋等著他進入包圍圈。
這次大越國是孤注一擲,居然集結了十五萬大軍,隻留下三萬守他的老巢,連北邊防守的軍隊全都撤回來加入了戰爭。
結果十五萬大軍圍住如昔這個小城狂攻,多日居然攻不下來。
這個消息後來讓皇帝趙桓非常的高興,其實他們並沒有準確的知道大越國進攻的準確路線,沿途這麼多州縣,也不可能一一駐防。
趙桓做了一件事,堅壁清野。
將百姓糧草全都撤出了數百裡,搬遷到了內地,但是城池依舊沒動,隻讓各城的甲兵征召人手,檢查督促城防設施,積極做好防守準備。
這招果然有效,之前苦心經營的如昔果然發揮了強大的守城能力,麵對十五萬越軍的連續多日的狂攻,如驚濤駭浪中的小舟依舊巍然屹立,沒有被攻破,可謂奇跡。
城下。
大越軍隊兵營,中軍大帳。
兩路統帥洪甲和邵武臉色鐵青地坐在大帳之中,十幾個部將分列兩側,一個個麵紅耳赤。
他們已經爭吵了一個多時辰了,卻還是沒有拿定主意該怎麼辦。
現在已經很明確了,他們已經被大宋團團包圍,而如昔城卻還是沒拿下來,戰報已經發出了十幾份,目前還沒有收到京城方麵傳來的旨意,他們該何去何從。
昭武沉聲說道:“不能再猶豫了,立刻化整為零分彆突圍,這樣大宋總不能把咱們一起全殲吧,逃出去一個是一個,保存力量,以後東山再起。
如果我們一起突圍,勢必遭到大宋層層圍剿,那時必將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