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趙桓目光望向了嶽飛、韓世忠和牛皋,說道:“你們三人各率本部兵馬共計三萬人。在金軍撤離之後,北渡黃河,經過滁州,翻越太行山脈和太嶽山脈進入汾河平原。
在朕規定的時間出現在汾河平原的汾河峽穀出口處一百裡以外設伏,等著金軍從河穀裡出來,在平原上把他們消滅。
金軍經過將近兩個月的長途跋涉和一路的我軍的狙擊,他們糧草斷絕,餓了那麼久,已成強弩之末,就是一群待宰羔羊,替朕把他們全部消滅,最好能生擒活捉完顏婁室和他手下那幾名大將,若不行死的也好!”
根據史料記載,趙桓知道了這一次婁室進入關中燒殺搶掠,攻克城池,然後沿汾河河穀北撤,經太原返回山西雲中。
對婁室的整個行軍路線和進攻城池及時間他都了若指掌,因此製定了這個作戰計劃。
可是在嶽飛等人聽來,卻如小孩過家家一樣。
聽起來好像婁室要按照皇帝的安排來走一樣。
搞清楚,那是彆人,不是皇帝陛下您的親兵啊。
可是這些話也就隻能在嶽飛肚子裡想想而已。
之前他曾兩次質疑皇帝陛下的作戰計劃,但事後證明都是他錯了,皇帝很寬容沒有追究他責任,反而勉勵他。
而這一次,他同樣覺得皇帝的作戰計劃太兒戲。
戰鬥必須要隨機應變,怎麼可能製定出這麼準確的戰鬥方案來呢?
如果他是婁室,就不會北進汾河河穀,而是會殺回汴梁,經華北平原北進,一馬平川,豈不是比穿越艱險的汾河峽穀要安全容易得多嗎?
若是那樣,那他們五軍五萬人馬就會白白等候在關中及汾河平原上,無法與金軍主力作戰。
而金軍會橫掃整個華北平原,因為那邊都空虛了,宋軍主力全被皇帝派到關中去了,那才叫尷尬呢。
剛才他原本想把自己的擔憂說出來的,但是,皇帝早就說過,隻要是皇帝欽定的作戰計劃,不明白的可以問,但不允許提出任何修改意見。
所以,話到嘴邊他還是咽下,抱拳拱手領命。
趙桓看得出嶽飛對自己作戰計劃心存疑慮,包括韓世忠等人,隻是沒說出來。
趙桓也不解釋,隻對嶽飛等人緩緩說道:
“若你們不能堅決執行朕的作戰計劃,朕不勉強。朕會派其他大將領兵前去。現在反悔,還來得及。”
的確,這個時候的嶽飛等人都是初出茅廬,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氣概,對自己這個皇帝製定的作戰計劃沒有足夠的信心。
而且,自己這作戰計劃看上去的確有些兒戲。似乎金軍就是提線木偶,一定會按照他的計劃來行走似的。
萬一彆人不是這麼走,那全部都落空,反倒延誤了整個戰鬥。
可是,趙桓知道的很清楚,曆史就是這麼發展的,曆史的車輪不會改變。
因此,金軍一定會按照他的預測行進。
這一戰,不用嶽飛和韓世忠這樣的猛將也能完成,因為他們要殺的不過是已經餓了一兩月,又長途跋涉了上千裡,疲憊不堪的一群待宰的羔羊而已。